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到了草碧风清的农闲时间,常会见到三五成群的异乡人牵着猴子带着功夫风尘仆仆而来,茶余饭后,锣鼓响起,便有男女老幼云集在村中央,在老榆树下围成一圈,踮起脚尖瞪圆眼睛向里望去,一场乡间戏法就在老百姓惊异的目光里拉开了帷幕。
耍猴、练把式、变魔术、表演气功,戏法在叮叮当当的锣鼓声中上演。有一种魔术最常见:两只碗,三个小球,明明看见小球攥在耍戏法的手里,只见他一口“仙气”吹出,小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是木棍轻点一声“走”!小球就在两只碗之间自由穿行,比长腿长翅膀跑得还快,直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耍戏法的会功夫,舞枪弄棒,翻转腾挪,还有一些惊险刺激的表演,像钢筋绕颈、头碎大石、铁枪锁喉,而最让人揪心的当属口吐钢球。 表演前,耍戏法的还要讲上一番,介绍这种功夫有多危险,弄不好还会出人命的。而且还嘱咐大家为了安全,表演时一定要肃静。他用带子束在腰间,伸腿出掌,一边运气一边束带,勒了又勒,紧了又紧,直到把肚子收进去为止。
然后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银晃晃的钢球抛在地上,再让围观的人掂一掂分量。只见他伸颈仰头,那沉甸甸的钢球便从他指尖倏然滑落进嘴里。这时他就不能讲话了,张大嘴巴围着场子走,让观众看看钢球已经下去了。之后就是运气把它吐出来。
他先是手指并拢,从丹田处向上托起,再把脚跟猛一蹬地,手指随之也颤抖起来,推过去又收回来,显出很努力的样子。如果这样还不能将钢球吐出,他的脸色就更难看了,还要接着比划运气,甚至还要大吼几声,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紧紧地闭上眼睛,不敢再看,担心那个冷冰冰的家伙会永远留在他的肚子里。等到那个闪亮的钢球从他口中吐出时,他早已汗水淋漓,泪水也一同滚落下来。
耍戏法的多来自关里,很多都是孩子,散场后他们还要背起口袋挨家挨户去讨要米粮,问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回答多是家乡遭灾或是地少人多,出来寻口饭吃。看着那些稚嫩孤单的孩子,奶奶常常会留他们吃饭,有时还会留他们在家里住。第二天,面容青涩、乡音浓浓的他们又背起行囊匆匆上路了。
如今,那些闯荡江湖的艺人已是难得一见,耍戏法的也销声匿迹了。大概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不必背井离乡从事这种危险的行当。但是,在乡间老榆树下那圆圆的场子,清脆作响的锣声以及简单刺激的戏法还依旧清晰,似乎从来不曾走远。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