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在子洲县周圪乡佟家坬村的一个小户人家,8岁那年随我的爷爷、奶奶返回祖籍子洲县城关镇。我的父亲是爷爷、奶奶九个孩子中唯一幸存的独子,排行第八。据奶奶说,怀胎十月的她,在梦中一个白须老头告诉她父亲应该取名“八娃”。让“八娃”健康成长成了爷爷奶奶一生勤劳奋争的最大动力,承载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愿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医疗卫生条件极其落后,爷爷奶奶让他们一个个相继离世的孩子整怕了,因出水彩在3岁、5岁就离世的两个儿子,还有我那唯一的姑姑也在8岁那年离开了尘世,这些没存活下来的孩子让奶奶的泪水终生未干。为了我的父亲安生,爷爷奶奶背井离乡投奔岳丈家,一住就是八年。
从父亲降生起,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三的晚上,不分朗月雨夜,爷爷和奶奶都要去离家二十多里的一座“庙宇”,拿着香火,打着夜灯跪着喊着父亲的乳名去“招魂”,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直到父亲年满12岁。可以说,打小起,父亲就有着很多的护佑,就连庙宇的“祖师爷”也被请来保佑父亲,从庙中求得的一石狮,更是整整十二年陪伴着父亲,睡觉时,爷爷奶奶总会把这十多斤重的“避邪镇物”拴在宝贝儿子的脚上,唯恐被“毛鬼神”带走,就是走亲访友也得把石狮子带上,甚至连胎毛小辫,也是在十二岁那年才剪去,足见爷爷奶奶的体贴入微、含辛茹苦。
父亲聪明好学,多才多艺,英俊潇洒,15岁的他已开始支撑起家。随着父亲的成长,大爷的三个女儿先后出嫁,爷爷奶奶看着自己的儿子长得比他们都高大了,男孩费吃费喝,天天和大爷大奶家一块吃住,总是感到有些难为情,所以爷爷奶奶费尽心思开口说服大爷大奶,最后决定由峨峁峪村搬到苗家坪镇居住。到苗家坪镇后,他们租房入住,用勤劳的双手,以租种土地、卖小吃、织布纺线做小买卖为生,供养我父亲读完初中。由于父亲天资聪颖,被时任绥德师范学校校长栾新民看中,16岁那年姑父就动员父亲去绥德师范学校勤工俭学,爷爷奶奶一方面没能力供养,更不舍得让父亲离开他们。但是,在校长、姑父的开导和父亲的恳求下,爷爷奶奶终于同意了,就这样父亲跟随姑父在绥德师范学校参加了工作当了通讯员。
从此,父亲边工作边补课,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学习成绩比正式学生的成绩都优秀,当时姑父特别高兴,欣慰地告诉亲戚朋友他慧眼识珠。1954年5月4日父亲光荣入党,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分配到驼巷完小任教,在任教不到40天后就被调回县文化馆工作,成为一名文化、教育、宣传工作者。父亲生前常常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贵人相助是很幸运的事,我想父亲所指的贵人不仅仅是姑父吧,父亲的贵人也是我的爷爷奶奶,更是支持和疼爱我父亲的所有亲人们。
追忆父亲之时,感恩我父亲的所有亲人,更为感恩疼爱子女一生的慈父。敬爱的老父,春来了,人间山川在瑞雪滋润后渐渐复苏,天堂之花当四季如春,念及老父、老母一起散步时的一笑一眸,幸福尤如人间。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