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要吃饭才能活着,读书是人的精神需求,只有读书才能精神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是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焦拖义对读书的态度。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就该像焦拖义先生一样,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和责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对比焦拖义严谨的治学精神,我们不妨看看身边的读书氛围。每天除了上班的八小时之外,很多人都忙于上网、逛街、应酬等各种活动,忙着考职称、考竞聘、考托福,忙着发明创造搞专利,忙着房子和车子。就是忙文化的人也不在意文化的本身,而在意文化衍生出来的产业。这些人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说自己“忙”得没时间读书。然而,今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相形之下,“没时间”的说辞何异于自欺欺人?
其实,“没时间”只是借口。事实上,我们越来越缺失对书的敬畏和热爱,正因为如此,读书才淡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在出行的火车上,在聚会的餐桌上,在睡觉前的床头,我们有大把的时间玩手机和iPad,为什么就是抽不出来一点点时间读书呢?假如每天都能抽出一个小时的业余时间来读书,那么,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书本馈赠给我们的文化知识,还有书中传递出的无尽的正能量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涵养。
曾经看到杨绛说她的读书经历。有人问她,如果三天没有读书,感觉怎样?她说,感觉不好受。如果一周不读书呢?她说:“那么我一周都白活。”确实,不读书的人生是空虚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便是改造自己的工具。有时候,一本好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自身做起,做个爱书之人,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