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一九四二》前,内心早就做好了必要的铺垫,然而还是被影片所反映的史实、惨绝人寰的真相所震慑了,有好多画面甚至掩面不忍相看。掀开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将真实的昨天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无疑是《一九四二》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而电影再现的史实不过是一面镜子,在沉淀之后、深深触动之后,引发的却是更深刻的思考和质问。
影片是这样开头的:“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以一种幽默对比的形式展开了发生在中国河南的这个关于“吃”的问题,而从这个“吃”的问题却展现了人生百态。电影所触及的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就像冯小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样,不要说世界上的人不知道,大部分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试想,如果不是刘震云和那些亲历者,如果不是这部电影,1942年的这场灾荒是否还将继续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谁会知晓那段凄惨的苦难史?谁又会替历史记录那不堪回首的沉痛?或许,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个羸弱的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太多了,贫穷的百姓所遭遇的灾荒也太多了,于是早已麻木习惯,甚至形成了历史的经验,“河南受灾习惯于去陕西,山东受灾习惯于去东北”,这似乎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一九四二》再现了1942年河南那场饿死了300万人的大饥荒,影片以老东家和花枝家两个家庭的逃荒过程为主线,穿插着国民政府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和各级官员面对灾情的真实面目,引领着观众踏上了那段上千万灾民在绝望与痛苦之中挣扎的风雪之路,吃树皮、食草根、狗吃人、用孩子换粮食、卖老婆换粮食,甚至人吃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再见着历史的残酷,也向观众揭示着灾难与死亡背后更深层面的缘由。日本在占领了华北、东南和华南之后,将兵力囤积在河南周边,恰逢河南旱灾,饿殍遍野,于是国民党政府便想把河南作为包袱丢给日本人,而狡猾的日本人显然洞悉了中国政府的阴谋,于是战争与饥饿、天灾与人祸的叠加造成了300万逃荒灾民死亡的事实。政府置人民于不顾,官员在危难之时趁机发财,除了现实的原因之外,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性,所以才有“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这样的论断。我们的民族,千百年来视百姓如草芥,卑微得如蝼蚁,我们的百姓在苦难面前,选择的总是妥协、退缩、认命,为了屈辱地活着,甘愿折去人性的尊严和底线,却从不去追问和思考这苦难发生的原因何在,人性的愚昧与泯灭是何等的悲凉啊。
在历史沉痛的再现和人性最黑暗的诉说之后,《一九四二》依旧给予观众一种希望的曙光,在苦难的征途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奋力地挣扎着,小女孩和老东家在瞬间成为亲人,彼此给对方一个活下去的希望,这也正映射出了我们的民族从过去到现在所蕴含着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同样是历史的再现,《一九四二》较之《唐山大地震》并不催人泪下,它将历史真相残酷而冷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引发出的却是心灵更严峻的拷问,也唤醒着人们对当下生活更清晰的认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