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笔名垄耘。现任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榆林市文联主席、榆林市作协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万字、文学作品90余万字。
曾有多少人发问,匈奴到哪里去了?这个曾和汉民族屡屡纠缠的民族,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了。尤其在高建群先生《最后一个匈奴》小说畅销,在《大汉帝国》等电视剧呼啸叫座的今天,“匈奴”这个品牌持续地闪亮。
匈奴一去不复返,至今空余“统万城”。经考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保存下来的匈奴王都了。
“统万城”也叫“白城子”,它就坐落在榆林境内,位于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白城子”是当地人后来的称呼,他们只知道这个“城”不同于其他的城,是白色的。是当年用石灰、白粘土和糯米汁搅拌,蒸熟注灌而成。那时,匈奴王赫连勃勃统兵数万,厮杀千里,却不曾邂逅当地的美景,他不胜唏嘘,登高咏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遂一声令下,“征调十万民工,历时六年而就”。
“白城子”的“白”就是这样来的。我们难以确切地知道,如此筑城法全国乃至世界还再能数出一二?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它的城墙还是那么坚固地屹立于此,比钢筋水泥的耐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它的“白”色现在依然不减。
匈奴就是匈奴,它独特的民族性总是那么鲜明:骑高头大马,挎皮囊扁壶,留三撮毛发,住毡篷穿皮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尚武,纵性,甚至野蛮狂荡。就是筑城,也要显出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白城子”的“白”是材料凝铸的结果,也与辉煌气派的设计有关。赫连勃勃好大喜功,其时正处于帝国的旺盛之期,所以他不惜耗时费力,“千榭连隅,万阁接屏”,他想用浩大的“白”色来昭显权威与尊崇。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片水草丰美的绿色草原上,巍巍然矗起一座白蓬蓬的城宇,那是一种何等的宏大与耀眼!
“白”是洁净而神圣的颜色,连成一体的浩大白色会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赫连勃勃选用“白”色,也不是率意为之,是以君临万邦之态,让群国臣服,让麾下肃穆。因为匈奴是崇尚白色的,它的毡篷是白色的,它的哈达是白色的,所食奶酪也是白色的……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围攻汉武帝时,纵精兵四十万,西方尽为一色白马。另外,《汉书·匈奴传》载,匈奴人盟誓时,必杀一匹白马,以显誓约的纯洁与坚固。
赫连勃勃建筑了一座白色的王都——白森森的冰冷,昭示着帝王的无限尊严和威仪,他的本意是“君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出乎意料的是,他谢世后不久,他的儿子赫连昌就失守了,国都被北魏大军攻破。
现在,统万城周围的住民,和这座匈奴故都基本不搭界。他们既不是匈奴的遗民,也不十分知道这座古城当年的威赫和如今的意义。他们只知道这座城池的废墟上,不时可以挖出一些残币和碎银。那些看似破铜烂铁的东西,很是让外地来的客人和古董商眼亮,随便给出的报酬,便让这些本地人惊讶得合不上嘴。听说在十几年前,这块地上曾经在耕地的过程中刨出一个金马驹,通身金黄,还放射着太阳似的光。农民们狮子大张口要了一个价,没想到古董商慷慨地以双倍的钱十分爽快地将东西包裹了去。农民以为遇到了傻子,遇到了不识货的土老帽儿。过几年后,他们才知道,古董商给的价格还不到实际价值的千分之一。
这只是传说,但这一传说传得远了,竟引来了一拨一拨的外地古董商往这块地方跑。跑来后就照相,就往城墙上跑,就向本地人问这问那,还主动要到本地人房子里转,问有没有从地上捡回什么破碗烂砖,一旦见到有字的东西就惊喜不已……
白城子,这座古城就这样神秘。匈奴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扮演过主要角色,在这块原野上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国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也绝不会一笔带过匈奴民族和他们的王都。时至今日,空留了无数年的“白城子”,我们似乎不能再让它“空置”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