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抗日战争时期,安康、汉阴、石泉、旬阳、紫阳等县的中、小学师生,组织演出新歌剧《放下你的鞭子》、《铁蹄下的歌女》等,宣传抗日救国。 建国初,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军分区分别成立了以演出新歌剧为主的专业文艺团体。一些县、区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也纷纷成立业余文工团,演出延安时期创编的一大批新歌剧如《白毛女》、《赤叶河》、《宝山参军》、《刘胡兰》、《王秀鸾》、《大家喜欢》、《王贵与李香香》等,受到群众欢迎。1954年之后,各县的汉剧团和业余文工队,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借鉴新歌剧的表现手法,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地方民歌剧《锦上添花》、《春潮》(王德康、王先知、邓理中编)、《根子在哪里》(陈良学编)等。 1972年,安康专区成立以歌剧为主,其他为辅的专业歌剧团,吸收了一批能歌善舞的演员,建立了一支中西混合单管乐队和一个配备较齐全的新型舞台美术工作队。以演出现实生活为宗旨,先后排演了《柳庄儿歌》(吴相元编)、《青松岭》(姚敬民编)、《炉火正旺》(李金良编)、《对手赛》(梁春林编)、《盘河激战》(胡小鹏编)、《改路》(王生军编)、《哨口》(陈良恕编)等,1973年,地区创作歌剧《飒爽英姿》(陈希元、陈纪元、王林夫编)进京演出。1980年,安康地区歌剧团正式成立,安康歌剧艺术进入发展高潮,又先后排演了歌剧《蝶恋花》、《江姐》、《泪血樱花》,喜歌剧《喜事的烦恼》、《凤凰飞进光棍堂》,悲歌剧《夜半歌声》、《窦娥冤》,歌舞剧《刘三姐》、《紫曲河畔》(以上歌剧均为该团团长陈纪元导演)等。1983年秋,创作反映安康抗洪救灾的歌剧《唱给母亲的歌》和紫阳民歌剧《相思槐》。1985年,全区有三部歌剧搬上舞台,其中《榆钱儿》参加省首届艺术节获铜奖。1988年,安康地区歌剧团被中国歌剧协会接纳为团体会员。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