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17年(1928),汉阴县青年教师刘季高组织城关知识青年,在城隍庙戏楼演“文明戏”(话剧)《除四害》、《双十梦》,宣传新思想,易风移俗。民国23年(1934),石泉县第一高小女师生排演话剧《又是一年》。民国25年(1936)兴安师范附小师生演出独幕话剧《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拉开了安康的话剧舞台序幕。抗日战争爆发后,话剧成为宣传抗日、教育民众的重要艺术形式。安康各地的爱国师生和群众组织了十多个宣传队、业务剧团,在学校、街头、农村演出《生死关头》(旬阳)、《血的教训》(石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回老家去》、《光荣送子参军》(紫阳),安康中学、兴安师范和部分县的中小学师生售票演出《松花江上》、《日出》、《雷雨》、《芦沟桥事变》等大中型话剧,将收入捐献抗日前线。中共安康地委早期领导人之一刘华在紫阳芭蕉口小学组织学生演出自创抗日话剧《刮地皮》、《新茶上市》、《傻女婿》等剧目。 安康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55师文卫团在安康演出话剧《战斗里成长》,古装话剧《李闯王》。安康中学活力素剧社排演话剧《炼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话剧在安康几乎消失。直到70年代中期,安康地、县文艺团体恢复、组建后,话剧又逐渐走上舞台,成为艺术家新的战斗武器。粉碎“四人帮”后,地、县专业剧团,首先移植排演了缅怀和歌颂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话剧《万水千山》、《八一风暴》、《西安事变》和《于无声处》、《救救她》、《雷雨》、《报春花》、《枫叶红了的时候》、《赵钱孙李》、《二杆子队长》、《深夜静悄悄》(以上话剧为陈纪元、祝婉然导演)等。话剧成为80年代安康戏剧舞台的主角。自创的《选择吧!朋友》、《未完成的战斗》、《枪声》、《白氏家族》等以改革开放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受到观众好评。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