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安康书法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的有紫阳白马石遗址中出现了大量刻划符号陶片,安康出土的西周“史密簋铭文”93字铸金文,春秋、战国巴蜀墓中的“铭文戈”,东汉时期西城(安康)人王戎、韩郎任汉中书佐时撰写《石门颂》,旬阳出土的两汉时期的铜钟铭文和纪年砖、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砖铭等。南宋安康书法甚为活跃,尤以碑版书法为盛,目前存世的有“万春洞摩崖”、“金泥匣摩崖”等。明、清时期,安康书法受宋元影响,行、草、隶、篆俱全。名家辈出,各具特色,是安康书法发展兴盛时期。清朝早期,以帖学为宗;至中期,碑学兴起;晚期,则盛行碑学。且传世书法作品颇多,精裱卷轴书法作品大量存世。一大批书法家活跃在安康书坛。其中张光世善行书,书七律《早朝》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内。还有僧云水、王真元、鲁得之、柴儒、宋子启、杨道夫、刘应秋、王阮亭、戴阳、许又衡等。清中晚期,碑学兴盛,涌现了石珩、叶世倬、钱鹤年、董诏、杨家坤等。晚清,以碑碣石刻留存于世,有工隶书的武廷珍,善楷书的余上华,专行书的雷仲宜、雷仲德、李联芳、甘棠、沈尹默等。三四十年代,安康的张紫樵、刘子仁、顾元伯、宋云石、郝悟真、杨乃杰等地方名士,常聚会于道院寺、圣谕坛,泼墨染素,切磋书艺,并组织成立了安康历史上第一个书法组织——安康书会。聚集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 从70年代开始,书法爱好者增多。较著名有安康籍陈泽泰(少默)、孙贵万、梁唐晋、王永德、李青、李正明等。还有牛希渊、刘同(阳光)、苏启民(东恒)、唐亚侠、朱必达(博文)、查少白、沈兰华、韩正楷、李守安、孟国海、邱子杰、赵书鼎、彭兴礼、白聿修、刘裕甲等。1982年,石泉县苏东恒当选为省书协理事。1984年4月安康地区50余名书法爱好者成立了群众性书法社团——安康香溪书社,并举行经常性书展。1986年,安康地区书法协会成立,各县也相继成立书法分会。期间,马福全的行书,张枫的大篆、草隶、篆刻,郑颉的行草、砖刻,程安的行书,张兴运的行书以及马昌琪、田尔斯等都自成一体。他们的作品都相继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种书法展览。地区书法协会也先后承办了川陕地市书法联展、鄂豫川陕四省九地市十一方文化交流展、长安名老书法展、陕西地市书法展等书法展览19次,展出各种作品2000余件,并有部分优秀作品参加省、国家的书法展,还有优秀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陈列馆收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