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安康现存最早的照片,是由挪威传教士罗明华拍摄的《安康汉江码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在安康驻扎期间,拍摄了许多反映安康风俗民情的照片,但由于战乱,这些珍贵照片未保存下来。 民国31年(1942),安康城关人赵正利在安康县城开办正利照相馆,安康有了摄影经营人,后逐渐又有了一些以摄影为生的经营者。1953年,国家对工商业者进行改造,相继在全区各县建立公私合营的照像馆,摄影业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各县报纸上有了新闻摄影。1959年《安康日报》设置专业摄影记者,主旨为配合政治宣传进行一些新闻摄影。60年代后期,各县文化馆配备了简单的摄影器材和专职干部,开始组织辅导群众摄影工作,全区业余摄影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在全区有影响的摄影骨干脱颖而出,同时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明显提高,并经常举办各县摄影展览。70年代初期,各县举办“农业学大寨”照片展览,地区文化部门举办“秦巴万宝山”、“农业学大寨”等专题摄影展览,亦有跨地、县的摄影艺术作品联展。70年代中期,地区中心文化馆和县文化馆举办了摄影学习班、讲座20余(期)次,培训学员达800余人次,创作出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作品。邱永锡的《巴山新景》、叶沛华的《洞内开掘》、宋选成的《巴山新姿》、王前光的《长征路上好后勤》分别参加了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邱永锡的《雾锁汉江》、宋选成的《鳞次栉比》、吴定国的《哨兵》、任琦的《晚渡》、王锡儒的《天外天》、《今日蜀道》、李西平的《泊》、《擂鼓台》、任黎华的《烟云横渡》参加了陕西省1975~1982年举办的大型专业摄影展览并获奖。邱永锡的《驯麝取香》曾发表于《人民画报》。1983年安康城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城区摄影工作者拍摄大量资料和安康军民抗洪救灾的壮烈场景。《陕西日报》记者胡成功拍摄的《洪水来临之际》在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评选中获“最佳新闻摄影奖”,李西平的《战士》获《大众摄影》1983年赛一等奖,吴定国的《安静下来的英雄》发表于《中国摄影》并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78~1987年),1984年在西安、安康等地还成功地举办了安康军民抗洪救灾图片展览,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198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陕西分会恢复,在安康吸收10名会员。1982年安康地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在全区10县(市)发展会员50人。随后在各县建立摄影学会,并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成立摄影组织。80年代后期,安康的摄影工作者先后在“可爱的中华”摄影作品比赛中,在“第十届陕西省摄影作品展”、“保险杯”摄影展、“可爱中华”出国作品展中,在“我要上学”全国摄影大赛、“新世纪杯”全国少儿摄影展等多项国家、省级摄影活动展中获组织奖。随着摄影器材、摄影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摄影艺术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专业摄影人才也进一步增多并年青化,摄影展出从综合性向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转变,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摄影展览中获奖,在省级摄影展和比赛中人选及刊物发表作品近300幅,获奖30个。1989年成功的举办了安康地区第一届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安康军民迎亚运摄影作品展览、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等专业性、艺术性较高的展览。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