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广义的南郑,已有千年的县治,它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究其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旱麓》,其发祥地就在南郑的汉山;龙岗出土的文物,经考古学者鉴定、推算,距今120万年前,这儿就有过猿人类活动的遗迹;再者,巴蜀文化、秦文化、荆楚文化,在这儿交汇,剔恶存善,从而使得这里民风淳朴。《南史·胡谐之传》记载,宋明帝常忧世风之贪奢,梁州的官员范柏年向皇上表明心志:“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廉、让”指的就是南郑县境内的濂水流域。除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南郑的自然山水也很秀美。平川、丘陵、山区三种地貌,层次分明;河汊塘库域内密布,水光潋滟。故而,来南郑游历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触景兴叹,誉之为:“大西北之小江南。” 正因为南郑有诸多的胜景,故而,历代来南郑的旅人,那些真性情人,都会留下诗文墨宝,以抚慰这方热土。涂抹在石头上的、墙壁上的、树干上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只怕就是留言薄的前身。在各种材质上镌刻的名言诗文,经时光的梳理,厚重而璀璨。我就喜欢岑参,喜爱他的《配诸公龙岗寺泛舟》一诗:“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良友心正惬,胜游情未阑。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读岑参的诗,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的宽松,心态的宽松,情怀的宽松。而正是这诸多宽松,才有了人间的坦荡豪情,有了“唐诗”的盛景,有了李白和杜甫等一大批永远为后人吟颂的诗人。文为世立言,也为世化人。敬畏文化,则是敬畏我们的历史。方今盛世,又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代。如何为“中国梦”放歌,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养护精神植被,传承传统文明,是每一个国人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有识者认为,一个区域的文化是否强势,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区域的图书馆有多么的高耸、藏书有多么的俱全,有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更取决于这个区域的人们知识的含量、品德的修为、礼仪的乐道、言行的规范等诸多元素。而诗词歌赋,它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标杆,正是滋养人类心灵水土的最好良方,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精神食粮。张海生先生是我县退休文化干部,祖籍关中,多年工作生活在南郑。他热爱文化事业,更情深于这方厚土,近年勤耕于修志著书。由他和同仁们编著的《历代诗文咏南郑》一书,整合了南郑大地上散佚的历代咏南郑的诗文墨宝、词赋歌谣,并将部分诗文加注赏析。其书或许挂一而漏万,但学无止境,不失为引玉之砖,具有很好地鉴赏价值。也可以作为中小学地域校本教材。精神可佳,情志可赏。他差我为之作序,我一再婉辞,缘于我对县域文史探究甚少,怕不能叙写该书的要义,但终因挡不住海生兄的诚挚邀约,勉强为之。是为序。
作者:汪银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