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陈忠实 王蓬笔下的陕南,秦岭,巴山,汉江,盆地,坝子,以及连绵的浅山丘陵,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的四时景致,相传既久的为适应生存而形成的奇特生产和生活方式,弥漫着神秘神奇色彩的一方世界,其逼真的过程令我心悸。然而,即使书写这样近乎惨烈的生活,我发现王蓬的笔触一涉及自然,一触摸家养的或野生的牲畜,便灵动有如神助,山民围猎时惊心动魄的场景令我气不敢出;写到劳动和生活习俗的场景,也是逼近眼前的生动和诗性的赞美。我既感动王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熟悉,更感动作家对人类基本劳动的膜拜和敬重。 即使在他的纪实文学作品里,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那位曾经血战台儿庄的敢死队队长,在陕南某县文化馆任职副馆长,仍然能精心辅导一位业余作者编写剧本;那位从农学院毕业便扎进秦巴深山,为陕西培育出一个名牌茶叶的老专家,即使在80年代排除了极左的生活中,却因为反对毁林开荒的一次会议发言而被某副县长投入监狱等等。王蓬对于这些在事业上卓有建树的真正的民族脊梁的赞美是由衷的,对于社会正义的申张是凛然的,这些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里,同样可以感知作家王蓬对于这些承受着民族灾难创造着民族辉煌的人的虔诚的崇拜,作家的人格和精神也交融在墨痕之中了。去年夏天,陕南突发洪水,佛坪一位乡党委书记牺牲在救助群众的山洪之中,王蓬随即追踪采访,写成万余字的报告文学,我在《陕西日报》读到这篇作品时,曾几次忍俊不住而泪水涌流。王蓬对于生活里的善和美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敏感,一触即发的激情,一种虔诚的崇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作家最为可贵的基础,也是一个艺术家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王蓬近十年间又潜心于汉中历史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不下百万字的作品,奠定了作为学者化作家的基础,完成了一次升华式的蜕变。我去年秋天应邀赴汉中参加一次群众文化活动,得着机会在汉水边上踏访古迹,在汉王刘邦拜收韩信的拜将坛,在存留了两千余年的绝壁上的栈道遗迹上,在萧何追韩信的那条小溪边,在曹操千古绝笔的“衮雪”题字前,王蓬如数家珍,却不是解说员那样的用语,而是典籍中的确凿的记述文字,我便可以猜测王蓬翻检了多少史书资料,而且背熟成诵了,言语中流露着对汉中为代表的汉水文化的热衷和自豪。这也许是他至今坚守在汉中而且其乐无穷的原因吧。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