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及新故事 |
|
|
|
流传在咸阳民间的口头文学,包括故事、歌谣、谚语和新故事等,无不抒发人民之情怀。如北部山原曾孕育产生过“七月流火”的《豳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南部泾、渭流域在汉代产生过歌颂郑白渠的歌谣,寓示“水为农之本”的哲理。建国以后,新故事、新民歌的提倡和传诵更加普遍。1985年,根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要求,咸阳市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成立,开始了采集、整理工作。经数年采风,动员数千人参与挖掘整理,14个县区共普查、抢救出民间故事5970篇,其中各县区送审2481篇;歌谣5000余首,县区送审2000余首;谚语92816条,县区送审23944条。至1988年,咸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结集出版。《咸阳民间故事集成》收集故事976篇;《咸阳歌谣集成》收集歌谣1000首;《咸阳谚语集成》收集谚语6524条。三套八卷集成总计200万字。主编为梁澄清,副主编为强万康、张廉、姚友访。此外,各县区也都完成了相应的民间歌谣、谚语和故事集成。这是咸阳文学史上一次难得的清理和总结。民间艺人李登峰的歌谣,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发掘出来的。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及狭义的民间故事。在历史的演化中,一些已经演变为与当地风物相关的神与半神人物,得到了流传和歌颂,如《后稷的传说》、《二郎神担山压太阳》、《女娲造人》等,显示了神的辉煌。传说,大都以人物传说为主,同时兼有史事、地方风物、风俗等各类传说。如《刘邦斩蛇》、《刘关张桃园结义》、《朱洪武杀大官》、《甘罗十二拜宰相》以及《宋伯鲁的传说》、《温纯的传说》、《孙思邈的传说》等等,都具有讲述历史事件,歌功颂德的特征。故事,有一部分是幻想故事,如《七仙女下凡》等。但大量的是现实生活故事,如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巧媳妇的故事等。还有所谓的“酸故事”,讲述男女相悦,阴阳媾合,生命繁衍等。此外还有反映世态人情的鬼狐精怪故事,有奇异幻想的寓言故事、笑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民间歌谣 歌谣,民之心声,合乐者歌,徒歌者谣。因受地理、历史、经济、民风等影响,咸阳歌谣在表达共性的“慷慨”、“深沉”的地方文化特质中,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歌谣所唱无不和当地社会历史变迁、历史人物评价、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歌谣可分为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等。时政歌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流传于民间代表性歌谣,可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历史轨迹、社会风貌。如写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的心态:《庆胜利》“相公娃放炮哩,‘先生’看报哩,掌柜的上吊哩。”简短三句俗言俚语,勾画出三个不同社会层次人们的心态。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说谎的、得奖哩,实干的、批判哩。”“文化大革命”中有一首《学小靳庄歌》:“球打赢咧,戏唱红咧,报登成咧,人出名咧,看把庄稼务成熊咧!”真实、尖锐、泼辣,有强烈的现实感,又具有冷峻的历史价值。生活歌,则从社会形态,家庭关系,特别是妇女命运、伦理道德等方面,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给人以教化、娱乐的感受。仪式歌中“诀术歌”、“节令歌”、“祀典歌”等,是一种原始的文化遗迹。“诙谐歌”,表现了人民的幽默、情趣。谣,咸阳人称“顺口溜”,一个“溜”字,充满了随意与机巧性,最能体现口语化特色,人们感于社会变迁,人间世态,心中所想便冲口而出,说当地事,讲当地话,褒贬现实,率直亲切,易传易记。 民间谚语 谚语,是历代人民美好品德的见证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谚语既总结了经验,又给人以劝诫和指导。谚语有明显的批判性,如:“没有泥腿子,饿死油嘴子”;“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谚语也反映人生态度,拓展人的视野,如“与其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求土”;“富日子应有穷打算”;“芝麻虽小,粒粒出油”;“有钱的王八坐席”;“没因善小而不为,没因恶小而为之”等等,所讲的人情世故,至理喻言,褒贬皆有分寸。一些谚语哲理性很强,如“理剥千层,层层有理,有理无理,全在众人口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俭省医贫,读书医俗”。一些谚语,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有天大的窟窿,就有地大的补丁”;“理捆住人比绳还紧”;“狐狸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姜老味辣,人老经验多”;“人祸比天灾更可怕”等。在时政、事理、修养、社交中,扶正祛邪、弃恶扬善的谚语,比比皆是,枚不胜举。谚语的哲理性还表现为一种处世哲学,如“种田钱万万年,作工钱后代延,经商钱三十年,衙门钱一袋烟”。与之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等新谚语。 新故事 咸阳新故事编讲活动兴起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当时多数乡镇农村设有故事组和故事员。如高平创作的革命故事《起根发苗》,被《人民日报》转载,引起全国轰动。后有《石头赶车》、《二舅》、《大嫂子队长》、《刘二婶》和《车走正道》等故事作品相继问世。高雨田《矮嫂坐上席》,杨继成《我的婚事》1978年分获陕西省新故事创作一、二等奖。陈念银的《奇巧姻缘》1986年获陕西省新故事调演三等奖。此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故事员的故事》、《四川流浪女》、《吕后篡权》、《破碑记》、《打算盘》、《一罐银元》、《田军的心事》、《伟大的友谊》等200余篇。咸阳地区先后评出作品奖110个,讲出奖150个,先进代表队奖10个。到了80年代后期,讲故事活动逐渐衰落。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