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诞生地河南省鹿邑县发车,沿着这位东方先哲当年出关的道路一路向西,中途在老子归隐处栾川县老君山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傍晚,顺利抵达老子和关令尹喜相遇,并在此开始《道德经》著述的的函谷关;如今,这个关口是在河南省灵宝市的地界之内。
应着“重走东方先哲出关路”的名头自驾游来到灵宝市、来到函谷关,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让我不胜欣喜的物事,却是晚餐饭桌上那一盘似乎和老子并无关系的榆钱麦饭。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圆圆的,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酷似圆形的钱币,故有榆钱之谓。旧时,榆钱是帮助穷人度过每年那一段青黄不接艰苦日子的恩物;并且,由于榆钱色泽翠绿,气味清香,读起来又与“余钱”谐音,是所谓的吉利话,所以,就是那些无须采食榆钱度荒的富裕人家,在每年春风乍起之时,也常常会搞一点儿榆钱尝鲜。
儿时,我们家的后院里,就长着两株高大的榆树(榆树是落叶乔木,可长到二三十米高),每年,当春风给枝头吹来第一抹新绿之后不久,漂亮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趁着鲜嫩把榆钱捋下来,可以生吃,嫩嫩的,甜甜的,带着些微山野气息,别有一番风味。也可以蒸了吃,做法是清水淘净,加少许面粉和盐拌匀,置笼中急火蒸熟,浇上蒜汁、醋水、油泼辣子,就是美味的榆钱麦饭了。听说榆钱还可以用来炒肉、烧汤、做饺子馅;没这样吃过,但想来口味也会很不错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如今,在城市里,高大的榆树已很难见到,更遑论“榆钱飘满闲阶”的动人春色了。闲谈时,曾听人讲过,城市绿化弃用榆树,一是因为榆树虫害严重,二是由于榆树皮疙里疙瘩,有碍观瞻。是这样吗?
说到榆树皮,不禁想到黎明先生在《一棵榆树,拖出一部历史》这篇精彩文章里的一句话:“我在祖国各地观察,从未发现树龄在50年以上的榆树。”黎明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11年,往前推50年,是1961年,其时,中国人正遭遇一场严重的饥馑。据成书于汉代以前的一部解释词义的古籍记载,榆皮,“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另据史载,宋代嘉祐年间,“过丰,沛,人缺食,乡民多食此(榆皮)”。看来,从很早以前开始,榆树皮就是中国百姓灾年时的重要食物,也因此,在1961年前后的那场灾难中,大量的榆树(特别是生长在农村的榆树),就在劫难逃地被活活剥皮。只是,它们的又一次壮烈捐躯,却挽救了不少中国人的生命;念及此,禁不住地要扼腕长叹!
三月,“风吹榆钱落如雨”的季节,在灵宝市的一家酒店里,千里跋涉追随老子足迹的我,面对饭桌上那一盘似乎和老子并无关系的榆钱麦饭,百感交集。
可爱的榆钱!
可敬的榆树!
忽然心生奇想:好像不能断言老子和榆钱、和榆树毫无关系吧!当年在函谷关下,他老人家很可能也吃过榆钱麦饭呢!所以,穿越时空看过去,面对榆钱、面对榆树,先哲老子应该是和我这样的凡俗之辈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作者:商子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