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安是汉字的故乡,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故乡。西周丰镐的金文、籀文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秦汉时期的隶书、章草更具观赏价值。秦代李斯、赵高、胡母敬、程邈,西汉张良、萧何、史游、谷永、陈遵、张安世、张敞等,均是出色的书法家。 隋代书法不仅接北朝雄姿豪放的碑风,同时吸收南朝秀媚、韵致的帖风,出现了著名书法家智永、丁道护、薛道衡等,为唐代书法的鼎盛准备了条件。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放射出特别璀璨的光芒。隋、唐在京师设立国学,其中就有书学,是中国最早专攻书法艺术的大学。唐代把“身、言、书、判”作为官吏铨选标准,其中“书”即要求“楷法遒美”。唐代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都喜书法。尤其是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序》,达到痴迷的程度。唐代长安,书法大家荟萃,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杜如晦、房玄龄、李、颜昭甫、颜元孙、阎立本、欧阳通、殷仲容、颜惟贞、苏诞、李思训、李邕、韦陟、卫包、王缙、李阳冰、孙过庭、韦皋、张怀瓘、徐浩、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韦庄、沈传师、裴休、吴彩鸾等,分别擅长一种或多种书体,使唐代书法艺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理论取得新的成果。虞世南的《笔髓论》、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及《笔法论》、唐太宗的《论书》、孙过庭的《书谱》、李嗣真的《后书品》、张怀瓘的《书断》、窦的《述书赋》、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的《授笔要说》等,从不同角度阐明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使中国书法艺术理论更加充实和丰富。 五代时期,长安有书法家杨凝式,宋《宣和书谱》云:“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及石刻《长寿华严院东壁诗》等。 宋代长安书法家有李建忠、宋湜、石苍舒、薛绍彭、辅浦、李元直、安宜之、常安民等。其中石苍舒、薛绍彭尤为著名。石苍舒善行、草,人谓得草圣三味。苏轼《题石苍舒醉墨堂》诗云:“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宋神宗时,薛绍彭以翰墨知名,留意笔札,与米芾、黄长睿齐名。明代赵崡《石墨镌华》云:“绍彭书作真行法皆自晋、唐,绝不作侧笔恶态。” 明代西安书法家有马愉、许宗鲁、陈凤、张节、魏学曾、赵崡、王讴、华家、米万钟、秦可贞等。其中赵崡著有《石墨镌华》,在整理、考证中国古代碑石书法遗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历年间,米万钟草书得南京米芾家法,与华宁董太史(其昌)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善署书,擅名40年,书迹遍天下。 清代西安书法家有刘晖、宋联奎、禄世纯、李因笃、王宏撰等。乾隆中期,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对关中地区书法碑石进行过全面修整和考察研究,保护书法遗迹,著有《关中金石志》等。 辛亥革命后,西安书法界涌现出一批书法名家,主要有宋伯鲁、阎甘园、王世镗、张寒杉、于右任、张凤翙、茹欲立、寇遐、党晴梵、赵锡生、周伯敏、郭贤、丘松侪、王雪樵、段绍嘉、高乐三、张邯、余井焕、王子敬、陈松翘、董黻丞等。宋伯鲁致力于章草书,小楷功力深厚,行书笔力遒劲,自成一家。阎甘园书法广采博取,融众家之长,又自开门径,古朴苍劲、雄浑有力,曾赴日本进行书画交流,出版有《晚照楼书画集》、《阎甘园书画选集》、《古籀标准》等。于右任精于草书,民国21年(1932年),邀集同好,成立草书社,主张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对历代草书加以全面系统地整理,他推行“标准草书”,书迹遍及海内外,为现代书法大师。张凤翙善篆书,取法李斯,中锋用笔,细瘦圆匀,雅逸静美。民国23年(1934年),寇遐与张寒杉、党晴梵在西安组织西京金石书法学会,寇任会长。次年编辑出版了《西京金石书画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安书法艺术继承传统,面向现实,蓬勃发展,日趋繁荣,汇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书法家,如刘自椟、卫俊秀、吴三大、罗国士、高峡等。他们与其他书法家、业余书法爱好者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书法作品。 [西周书法] 【金文】 亦称钟鼎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源于商代。西周丰镐金文,上与甲骨文密切衔接,下启篆、隶、楷之先河,笔画工细典雅,锋露圆润,很多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如毛公鼎铭文结体庄重,笔法端严,线条的质感饱满丰腴,因其镌刻在鼎腹内深底部,虽行款匀整,却椎拓不易,所以流传的拓本均为“四靴头式”(分成四片),实属书苑珍品。虢季子白盘铭文字体俊秀,笔画瘦劲,风格粗犷,章法不十分严格,独具疏朗活泼、清新潇洒的神韵。散氏盘铭文书体又以方峭挺拔、苍劲古拙见称,体现了金文险峻跌宕、气韵飞扬的特点,被书法家誉为“字字玑珠,似大珠小珠直落玉盘”。 【籀文】 亦称籀书、大篆。西周宣王太史籀创制于丰镐。秦襄公时制作的《石鼓文》是籀文的典范作品,结体严谨,笔画雄健,具有古拙、自然之美。 [秦汉书法] 【小篆】 亦称秦篆。战国时秦国通行的文字,系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笔画遒劲。存世有《琅玡台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唐代书法家张怀瓘称这些刻石为“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 【隶书】 秦代下杜(今长安县杜曲镇)人程邈创制于咸阳。晋代卫恒《四书体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今隶(胥吏)佐书,曰隶字。”隶字(书)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草率、易于书写的篆体书。到了西汉,在程邈所创秦隶的基础上,大胆改造发展,彻底改圆转笔画为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成为笔势、结构与篆书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是为汉隶。汉隶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古文字发展的终结,史称“隶变”。 【章草】 最早的草书。起源于西汉长安。汉文帝时,史游以隶书草写《急就章》,从而创出一种新字体,称章草。它还保留着隶书笔画的痕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字体彰明,简约美观。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善章草,脱其旧习,省却隶草的点画波磔,一笔连写,血脉不断,称“今草”。 [唐代书法] 【初唐四家】 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合称。 欧阳询书法“八体尽能,笔力劲险”,有“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之称。师法王羲之,多方融合,形成其法度森严、刚正劲险的风格,世称“欧体”。传世碑刻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有“楷书第一”之称。还有《皇甫诞碑》以及行书《梦奠帖》、《卜商读书帖》、《张翰帖》墨迹传世。 虞世南书法承北碑的清骨劲体,又参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婉约柔顺之气,形成了内含刚柔、萧散虚和的风格。传世作品《孔子庙堂碑》最有名,“气秀色润,意和笔调,外柔内铡,修媚自喜”(《藻鉴》卷8)。 褚遂良书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以遒丽、秀颖著称。传世作品以《雁塔圣教序碑》最有名,“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续书评》)。 薛稷书法秀媚遒劲,人称如“风惊苑花,雪惹山柏”。传世作品有《世行禅智碑》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