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剧种 秦腔 陕西主要地方剧种,分东、西、南、北、中5路。铜川属中路秦腔。民国时期,铜川曾成立过戏曲班社,多以秦腔剧种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铜川建有专业秦腔剧团,对秦腔的表演艺术、唱腔设计到舞台美术都有诸多改进,并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和优秀创作剧目。厂矿、农村亦多有业余秦腔剧团和秦腔自乐班。 豫剧 铜川市区河南籍市民分布较多,素有“小河南”之称,为豫剧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故豫剧成为当地观众最喜爱的剧种之一。 眉户、碗碗腔 陕西主要地方剧种,在铜川流行约200余年。农村排演皮影戏,木偶戏,多采用这两个剧种形式。 秧歌戏 是以秧歌的表演和伴奏形式演唱的小戏,约形成于清朝中期。两人演出为丑、旦各一或生、旦各一。三人演出大都为丑、旦、生各一。表演者随着伴奏音乐的节奏,一手摇扇,一手提裙,以秧歌步贯穿始终,以唱为主。秧歌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或庙会时演出。1949年前后,秧歌戏在农村较为流行,其代表性剧目有《蓝桥会》、《金川卖妻》、《张连卖布》等。 此外,流行于郊区金锁乡及宜君县部分乡村的对对戏和流行于郊区红土镇的红土道情,均随老艺人的去世而剧种消失。 (二)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多为传统戏,当地创作的剧目很少。清嘉庆年间,流寓同官的江苏吴县人顾森曾创作剧本《回春梦传奇》(陕西省图书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铜川各剧团演出剧目累计500余本,其中传统戏400余本,铜川创作、改编、移植剧目40余本。参加省以上会演、调演获奖的创作、改编剧目主要有《红松林》、《刘糊涂断案》、《刘糊涂退亲》、《康乐堡》、《孙思邈》、《云破月移》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