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陕北人民为支援中共中央勒紧裤带度日。一日,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召开问询群众意见会,看到位抱孩子的妇女,妇女怀里的孩子举着块糠菜饼在啃。习仲勋流着泪说:孩子吃糠饼,说明大人连糠也吃不上,我这个人民的勤务员,心里万分难受呀……这是口述实录体纪实作品《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其中的一个小情节。一个甲子后再读西北局历史,恰逢西北局主要领导人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读来分外感慨。
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原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统管西北地区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西北局后来几经变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尤其是中国西北部的革命和建设留下了浓重一笔。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这是一个具有浓郁现实意义的话题,《在西北局的日子里》是一部抢救性的沉甸甸的党史著作。大约在2008年,本书作者石杰先生接触到了曾在西北局工作过的邵继尧先生,在偶尔的交谈中,邵先生流露出对曾经西北局工作生活的深情怀念,深深打动了石杰。2009年,他和司志浩先生(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开始了对西北局健在老人的采访,开始了繁重而又必须精心的口述实录工作。当他们“走进这些健在的西北局老干部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和感悟的是西北局那段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激情岁月,仿佛迎面就是一群群踏实质朴、有志有为的青年,他们富有理想,蓬勃向上,昂奋进取,洋溢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貌……”
笔者注意到,书中所访问的老人,都已经离休多年,绝大多数是八十或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记忆、叙述、书写和精力方面,都不很方便,有些有很大困难。从采访到付梓,中间有许多难为外人道的困难与障碍,将近五个春秋,两位作者为一段珍贵的历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段弥足珍贵岁月,勾勒出了清晰面目。从宏阔角度看,本书以事件亲历者为中心,以时间为轨迹,以回忆为线索,对包括创建陕甘边红区、延安时期的西北局、解放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西北局的所有大历史事件,都有爬梳、描述,大事件和个人遭遇相互诠释映衬,历史粗线条和个人成长细线交织补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可读性。
百岁老人张邦英的《我和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岁月》,深情回忆了他与习仲勋在陕北度过的艰难岁月,万千艰苦,一笔带过,充满着智者经历后的豁达与乐观;九旬老人何载回忆了西北局为中共中央决策起到的作用,其中西北局在人才输送方面,为大西北的贡献,令人信服,“西北局支援了全国,全国也支援了西北局”,老人挥笔写下的“实事求是”,诠释了他叙述秉持的原则;马松林老人在《怀念习仲勋书记》的叙述里,认为习仲勋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本文开头引述的事实,就出自老人的回忆,那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是,老乡看见习仲勋在哭,就说:习书记,仲勋呀,不要难过,这不怪你们,不怪边区政府,党是一心为人民着想,咱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话至今读来,依然热辣辣地烘烤人!通过这本口述实录作品,历史的许多大事件得到了补充丰满。这些带着感情、语气和体温的滚烫的回忆,事件清晰,语调亲切,情景生动,细节感人,体现了叙述人与记录者口口相传、口述实录、务求真实准确,也填补了西北局历史的一段空白。
《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笔者注意到,张邦英老人的题词是“怀念西北局、情系延安魂”,王定国老人的题词“西北岁月”,吉世霖老人题词“激情岁月、难以忘怀”……看得出来,大家共同缅怀的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书作者石杰博士在“后记”里写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度过峥嵘岁月的老人,回忆起西北局的日子,追寻信念理想、追寻温暖春光的往事,依然激情满怀。
关于成书,再补充一点。石杰博士是我多年好友,他初学文学,后转攻经济,以西工大博士身份入北大光华学院,读区域经济学博士后,后又以优秀人才引进省内某市。5年前近知天命之年,因邵先生之导引开始于本书准备工作,我初不看好,主要是因为他的主业太重。但他利用业余时间,还是坚持下来了,并在2009年7月完成了书稿。其间寻访当事人,寻找线索,因为当事人身体、安排等原因,历尽艰苦,虽无程门立雪之困,却有三顾前辈之诚,在浩逸杂乱内容里,撰写加工充实,不可谓不认真虔诚!本书稿杀青之后,多方征询意见,几经辗转,最后由陕师大出版社付梓呈献社会。于党史,增重;于国史,增厚;于红色文化,增色。作为读者和朋友,还是要感谢和祝贺的。
作者:刘小荣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