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在竹林中的棕色大熊猫幼崽
白毛色的大熊猫
2009年11月1日,一只棕色大熊猫又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身,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科学记载的第五只棕色大熊猫,也是继1985年发现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之后,佛坪县发现的第四只棕色大熊猫。连续发现棕色大熊猫,不由让人联想到秦岭地区是否是一个造就棕色大熊猫的独特区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生而与众不同 2009年10月底,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梁启慧和4名同事像往常一样进行巡山,前四天并没有发现什么,可是到了第五天也就是11月1日中午1时许,在大熊猫分布核心区三官庙一带,听到竹林中有大熊猫幼仔的叫声传来。三官庙附近竹子分布状况良好,山坡比较平缓,背风向阳,是大熊猫的绝佳生活区。 老梁循着声音,在号称“游泳池”的茂密竹林里一路搜寻,跨过错综复杂的藤藤蔓蔓,最终在一簇竹子间惊喜地发现了一只母大熊猫和她怀里的大熊猫宝宝。此时,母大熊猫已经觉察到了危险,大声吼叫着,使得工作人员不能靠近。老梁一行只能退后躲在一边等待机会,过了近半个小时,趁着母熊猫去附近找食物的空当,来到小熊猫面前。只见这只幼仔正伏卧在地面的枯叶上,身上生长黑毛的地方却长着棕色的绒毛。它体重约两公斤,还不能睁眼和独立行走,但感觉能力极强,当有人试图靠近时就会发出尖利的叫声。 “那天太阳特别大,棕色在阳光下不是特别明显,所以看上去整个感觉像是一团棉花,我还问我身边的同事‘熊猫头在哪呢’,过了一会儿,熊猫一翻身,这才看清楚样子。”梁启慧说。大熊猫幼仔刚生下来只有100多克,与母体悬殊很大,所以要用尖利的声音来时刻提醒大熊猫妈妈小心照顾自己。 不一会儿,在离幼仔七八米远的地方,他们又发现了正在觅食和监护它的妈妈,令人惊奇的是年轻的大熊猫妈妈却毛色黑白分明。梁启慧等人兴奋不已,拍完照片后立即将发现一只棕色大熊猫幼仔的情况向局领导作了汇报。 “这只棕色大熊猫幼仔大约一个半到两个月大,一般大熊猫出生一个星期后开始有颜色,半个月左右就呈现出明显的黑白色了。”梁启慧告诉记者。人们只能远远地观望这只漂亮的棕色大熊猫,一方面是怕给幼仔传染疾病,另一方面,有的大熊猫会因为幼仔身上沾到别的气味而丢弃自己的孩子。 为了不打扰她们母子的生活,发现这只棕色大熊猫幼仔后,梁启慧等人迅速做完了必要的工作便悄然离开。根据大熊猫繁殖期的生活习性,一旦发现居住地有干扰或不安全因素,熊猫妈妈会带着幼仔很快离开,重新寻找合适的洞穴照顾、监护小宝宝。 造就棕色大熊猫的独特区域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佛坪便因有大熊猫的生存而举世瞩目。1958-1959年,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支师生实习队伍在该县岳坝乡等地得到了大熊猫皮和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支师生实习队伍在该县岳坝乡等地得到了大熊猫皮和一些不完整的头骨。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光美予以正式报道。1985年又因发现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轰动世界,此后又接连发现棕色大熊猫。 1985年3月,该县岳坝乡农民吕国友在大古坪保护站辖区内发现了一只棕白相间的“花熊”,当时它身患重病,在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全力抢救下才得以痊愈。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当年夏天,“丹丹”被送往西安动物园生活,1989年与佛坪同乡“湾湾”成婚,产下黑白相间的独子“秦秦”。2000年9月,相当于人类80多岁高龄的近30岁的“丹丹”亡故于西安动物园,被送回了阔别15年的故乡,深爱它的佛坪人把它做成了标本,陈列在该县城南的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至今仍展现着“金发女郎”的独特风采。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