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已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有类似地方志的著作问世。以后各朝各代都把编史修志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并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一伟大创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为政者也从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中悟出了“国不可无史,郡县不可无志”的道理。 商州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州紫荆遗址考古表明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为后人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商州的修志工作历史久远,连续不断。据已有的资料证明,早在明嘉靖年间已开始撰写商志,延至中华民国,共编修7次,概述如下: 一、明嘉靖本《商略》。系本郡癸酉举人任庆云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撰修。《商略》八卷,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商州志书。明正德时进士童承叙、明理学家三原人马理、明嘉靖商州知州刘承学三人分别为之作序,序文收入康熙四年(1665)本《续修商志》。因年代久远,原本散佚,本市无存。 二、明嘉靖本《商志》。系知州萧廷杰(字元功,号五溪,四川泸州人)于明嘉靖年间(年份不详)撰修,计三卷。明文学家康海(武功人)为之作序,序文收入康熙四年(1665)本《续修商志》。原本散佚,本市无存。 三、明万历本《续修商志》。系知州王邦俊(字吁卿,号伯凡,福建龙溪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撰修,郡人牛维曜为之作序。其目录为沿草、星野、建制、官师、食货、学校、选举、典礼、兵防、恤政、人物、方外、文艺,附图一张,装订十卷。序文收入康熙四年(1665)本《续修商志》。原本散佚,本市无存。 四、清康熙四年(1665)本《续修商志》。系抚治商洛道王廷伊(字洁庵,山西介休人)于康熙四年(1665)撰修,共十卷。目录为舆图、建置、官师、食货、选举、典礼、备防、人物、杂传、艺文。原本本市无存。1984年县地方志办公室(后改为市志办)从上海图书馆购回本志微缩胶片复印照片一套,组织人力进行校点,1987年内部印刷发行,使失传多年的志书得以重新传世。 五、清乾隆九年(1744)本《直隶商州总志》。系知州王如玖(字坚吾,号竝峰,顺天宛平人,进士)于清乾隆九年(1744)撰修,共十四卷,目录为星野、疆域、建置、田赋、食货、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录,约15万余字。其中所记除商州本境外,含镇安、洛南、山阳、商南四个属县的情况,(时商州为直隶州,领四县)。1992年商洛地区方志办将此志进行校点,已重新出版发行。 六、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本《续商州志》。系知州罗文思(字曰睿,号勉夫,四川合江人,戊午解元)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撰修,共十卷。目录为疆域、建置、田赋、食货、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录,约6万余字,罗文思自作序。本市存有复印件。 七、中华民国29年(1940)本《续修商县志稿》。由王焕猷拟定《续修商县志工作方案》,并分门编纂,后由冯光裕(兴平人)总纂,共二十四卷。目录为沿革、地形、河流、水利、土壤、气候、建置、物产、农林、工商、交通、合作、职官、财政、荒政、军警、兵事、党务、司法、自治、教育、祠庙、古迹、户口、风俗、灾害、人物、艺文。未印刷发行,本市存有原稿复印件。
作者:廉高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