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郑冶亭先生碑记 〔清〕举人 郑书香 先大父讳士范,字伯法,一字冶亭,陕西凤翔人,举道光二年乡试第一。以知县拨发贵州,历任印江、安化、清溪、贵筑知县,迁平越直隶州知州,所至革陋弊,兴学校,悬锣听讼,禁暴安良。善政累累,详见年谱。贺耦耕中丞尝曰:黔中固多良吏,然勤政爱民,无如郑令。抵平越甫一岁,请告归。咸丰末,钦派令办陕西团练事宜。花门之变,以守城功,赏道衔孔雀翎,以知府用。先大父生而明敏端重,幼不为儿嬉,生母殁时,尚在髫龄,躃踊哭泣,一如成人。事父与继母,孝敬曲至;及(父母)卒,丧葬以礼,佛事一无所用。家庭之间,内外斩斩。辟家塾,与二三同志,朝夕论学,教人以立品为先。尝令读《朱子全书》、《小学》、《近思录》诸书曰:“洙泗真传也”!居乡恂恂,大小一接以诚。疏族数十家,大半贫乏,为设学延师,教其子弟。岁稍歉,则出粟,并里中之贫者,计口散给,兼施絮袄,以故有“善人”之目。早岁从强乐庵、张玉泉游。两先生殁,护丧归葬,周恤遗孤,有始有卒。自致仕后,闭门著书,学者复接踵而来。先大父因材施教,训诲不倦。前后及门百数人,皆出仕。或居乡,类皆端人正士焉。家居数十年,不接官府,不予公事。迨承办团练议起,力辞不获,乃躬亲到局,订章程,约期会,步伐止齐,练成劲勇。四镇村堡,亦各有团,然漫无纪律,难资捍御。方拟之训练,而回变起矣。甫闻警,即有回民七骑来叩门求见,皆屈膝请安,言“唐太爷单给我人寻事,而今事起,此天意也。阿浑使人来告知德行人,不相警动”。说毕,跨鞍而去。先大父告之日:“莫杀人”,皆应曰:“诺。不杀人,请看刀头无血”。七骑去。乃命驾入城,至南巷口,又遇回民数十,遥问何人?御者曰:“郑解元”。回民众乃夹道而立,先大父在车中,仍语以“勿杀人”,众皆唯唯。既入城,赁屋而居,凡族里逃难者,皆留家饮食之。俟其觅有枝栖,然后听其自去。家素丰,咸、同间地方多事,每有捐输,辄身为之倡。嗣以变起仓卒,店肆数处,悉归鸟有,由是家骤败落。而闭城以后,黔勇、蜀勇不下五六千人,加以城团千余人,日费千金,公私罄匮,仍慷慨捐助,亲友为之虑,而先大父毫不介意。事平,日惟兀坐,简编自适。凡有著述,必手自抄录。同治十二年癸酉岁冬,寝疾卒,寿七旬有九。青海大臣、前凤翔知府,勤伯李公慎为之志墓。陕西巡抚邵题祀乡贤。所著有印江、安化、贵筑、平越诸志。《春秋传注约编》、《四书小注约编》、《盛世人文集》。、《三礼表》、《朱子年谱》、《许鲁斋年谱》、《朱子约编》、《旧雨集》、《绿猗寮集》各若干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