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域内的群众音乐起源久远。据史记载,自汉末历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林域内均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群众音乐。其中影响最大、延续年代最长的是《长安古乐》。其曲调十分丰富、旋律性强,装饰音和滑音运用也较普遍,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传统音乐化石之一。“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的影响,群众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较前有许多新发展。但整个民国时期群众音乐层面比较狭窄,广泛性极为有限,主要活跃在学校这个层面和这个群体。 建国后,域内的群众音乐迅速发展,并广及社会各个层面。从农村到城市、从工厂到学校、从机关到街道,各式各样的群众音乐活动极为活跃,其中以大唱革命歌曲和各种形式的歌咏比赛最具有代表性。碑林区从1958年举办全区“红五月音乐会”,进行歌咏比赛,每年5月份成为群众性音乐的盛会。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组织的大型歌咏队,上街演出近50场,观众达数万人以上。1964年,掀起大唱革命歌曲的热潮,《我们走在大路上》等11首革命歌曲响彻辖区工厂、机关、学校和院落。1979年组织排练的钢琴、小提琴二重奏《小蜜蜂》和合唱《望着妈妈的照片》,在全国儿童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80年区文化馆收集、采取、整理出《长安古乐》11首经文曲,使这一古老音乐重放光彩。1982年碑林区参加“西安市红五月音乐会”的合唱歌目《金色的童年》获音乐创作优秀奖;《做花灯》、《我们向党献哈达》获音乐创作一等奖;《萤火虫和小蜜蜂》获音乐创作二等奖。同年,碑林区职工合唱团的女声小合唱《小伙出嫁》、《秒针姑娘》和合唱《祖国颂》, 参加西北五省(区)在西安联合举办的“西北音乐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84年,由业余作者张兴霖作词、铁一局文工团李中汉作曲的《海望曲》,在“陕西省献给祖国的歌”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节目中对台湾同胞播放。 至1993年底,辖区影响较大的业余合唱团有东关南街和南大街老太太合唱团、松园离退休干部合唱团、西安百货大厦营业员合唱团、西安漂染厂工人合唱团、基督教青年会合唱团和西北工业大学老教授合唱团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