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报恩寺街上,有一所“报恩寺街小学”,校门口门柱上钉有一块不大的铝牌,分别用中英文镌书“报恩寺街小学(原名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于1908年。”这个普通的铭牌对一般人并无什么吸引力,但对像我这样的髦耄老人来说,却有着十分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忆,因为1945——1947年,我曾经是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高小部的一名学生。
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我家从南郊杜城搬回西安市内,租住在报恩寺街一位老医生家的门房里。东边不远就是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我便在这里插班读五年级,于1947年毕业。
说起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在当时的西安赫赫有名。市里当时有名的小学有八所: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西安师范附属小学、西仓门小学、校场门小学等。第一实验小学则名列前茅,是最有名气的。
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址原来称为南校场,据说原是练兵的地方,后改为学堂。到了民国时期,省里为了振兴教育,在这里设立了省立第一实验小学,而在夏家什字那边设立了第二实验小学。南校场占地比较宽阔,因此学校的办公、教学用房均比较宽畅,布置格局也比较文明先进。一进校门,两边各一排门房用作收发、接待和教师宿舍,教师都是单身的青年男女。面对大门是一座宏大的教师集体办公室,四周以游廊包围。学生出入学校都要经东西游廊,游廊最北边的门内醒目位置是校长书写通知黑板的地方,学生都能清晰看到。办公室内南北方向很长,所有教师都临窗布置桌椅,一律面南而坐,肃穆整齐。办公室以北中轴线上有一走廊,走廊两边墙面为“壁报墙”,整齐排列着每个班级的壁报框,规格一致,形式划一,排列整齐,图文并茂,五彩缤纷,对学生和外来人都具有很强吸引力。在壁报廊两旁则整齐排列着学生的教室,每边每排三个教室,从南到北共有四排,可容纳学生千余名。教室前后间隔相对宽畅,均种植青竹、玫瑰,教室群的西边还专设“总理纪念堂”(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兼作音乐教室),西院还专门有两个教室,一是为街道青年妇女举办识字班的地方,并有专职教师任教;一是幼稚园,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区的北边是学校的操场,并以墙相隔,两边开门。操场很大很宽畅,北边中部建有砖木结构的剧台一座,剧台前方正中是旗杆,集体活动全在操场内进行。操场北墙东边开有一个小后门,门外是冰窖巷,对面就是陕西省高等法院。每当学校学生参加市里的集会时,队伍就在操场集合,从后门鱼贯而出,往东出冰窖巷进入四府街向北往市里进发。
学校学生按年级分为初小和高小,规定学生一律穿黑色制服,但不统一制作。初小学生(1—4年级)需要在制服上加一个纯白衣领裹住制服的衣领。学校由于是实验学校,教学秩序很严格,各种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年还组织高小学生进行春季或秋季旅行,全部步行,队列整齐。我们曾到过大雁塔和曲江池,对小学生来说,走这么长的路,锻炼的强度是不小的了。由于是实验学校,经常有省内各师范学校的学生来校见习、实习。
那时的高小学生全被列入童子军建制,省立第一实验小学被列入中国童子军第4981团,团长是一位姓董的年长教师。童子军经常有专门训练,市里若有童子军集会,则均持军棍参加(在学校统一领用)。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实行了“监护生”制度,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由高年级轮流派出“监护生”,戴上专门的臂章,沿整个报恩寺街布岗,一直护送放学的同学走出报恩寺街。
省立第一实验小学不但教学质量全市第一,而且各项活动都名列前茅,每年举行全市小学生体操竞赛,第一实验小学的运动服上身是白衬衣,下身是黑色制服裤子,胸前是用黑布剪成的“一实”两个字。学生排列起队伍也是飒爽英姿,甚为壮观,为市民称赞。
作者:谢子枫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