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 明、清两代,本县著名诗人有李灌、王又旦、康乃心以及女诗人雷敬儿(史夫人)。王又旦的诗集为《黄湄诗选》,被《清诗别裁集》选收九首。康乃心著有《毛诗笺》、《莘野集》等,《清诗别裁集》选收其诗一首,所作《题秦庄襄王墓诗》受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渔洋赞誉。史夫人著有《弥清阁集》,晚年付之一炬,后人收其遗作,集为《弥清阁续集》。民国期间,本县以党晴梵(坊镇乡灵泉村人)诗文最佳。师道立的长诗《谁是我的妈妈》于上海发表后,在上海至全国引起共鸣。建国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的王致远(王家洼乡王家洼村人),创作的长诗《胡桃坡》和《长歌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誉为“诗海明珠”。其遗作《马萧萧》部分章节及论诗的文章被后人集为《黄土高坡未了情》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延河》副主编、诗人晓雷创作出版《飘逸的香乐神》等4本诗集。 二、小说 50年代,赵顺(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延河》创刊号发表,嗣后又出版小说集《三喜》。车如平(新池乡新池村人,县文化馆干部)的短篇小说《不受欢迎的列兵》、《李素梅》先后获“解放军文艺奖”,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胡可等均给予较高评价。80年代,谭留根出版短篇小说《锣鼓情韵》。部队作家李斌奎(城关镇东街村人,原县业余作者)发表小说多篇,其《天山深处的大兵》获1980年全国全军短篇小说创作奖,并由本人改编为电影《天山行》;其长篇小说《啊,昆仑山!》在《当代》发表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又改编成广播剧、电视连续剧《昆仑山》播放。县文化馆干部王军的短篇小说《五方歌》和《恍惚》,1990年发表于《延河》杂志。 三、戏剧 明代的王异(字无功)是享誉全国的戏曲作家,王国维辑的《曲录》和郑振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均有记载,惜其剧本多已散佚,存世的仅有《弄珠楼》、《百花亭》和《灵犀珮》。建国后,李新庆(知堡乡临皋村人)编写、改编、移植剧目10多本,其中《满院春光》、《带泪的笑》(与李斌奎合作)和《猪娃儿谜》均获陕西省戏剧创作奖;与魏正乾合编的《把关》参加渭南地区文艺会演,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改编的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白汗衫》、《秃子闹房》曾赴京演出。路井地区褚福林的《两个饲养员》、靳文杰的《三代冤仇》、曹梦芹的《五斗糠》久演不衰。褚福林创作的短剧《二比○》在《陕西日报》发表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单行本,并获兰州军区创作一等奖,本人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四、民间文学 1980年,合阳县在全国率先进行全县性民间文学普查,搜集民间传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4万多件,县文化馆编选《合阳民间文学作品选》4集。《民间文学》、《故事会》、《百花》、《民间》、《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等报刊先后发表合阳民间文学作品200余篇。1987年至1989年,县文化馆编撰《合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约30余万字。 故事 李灌等本县籍机智人物的故事,被选入《中国机智人物故事大观》、《汉族机智人物故事选》、《睡打官司》等书,李灌被列入“中国机智人物系列”。王宏声搜集的《一幅对联惊知府》,史耀增搜集的《玉波亭》、《赠诗》、《解围》和雷治征搜集的《断褡裢》等都在学术界获较高评价。1963年5月,本县成立了“合阳县业余文艺创作组”,组员30余人,主要研究故事创作。初期,创办《革命文化》,油印70余期;后更名为《金水》,铅印40余期。1965年,陕西省编印第一本“新故事”集,所收10篇作品中有本县9篇,其中赵顺的《新娘子》、李保民的《携手共进》、李斌奎的《拜师记》、赵英的《一代英雄从小看》最佳。1972年,陕西省首届新故事汇讲大会在本县举行,誉合阳为“故事之乡”。嗣后,王智民(和家庄乡长洼村人)的《第一次出车》被选入文化部编印的《文艺节目》;谭留根的《柳青青婚事传奇》被评为陕西“百花”奖;刘毅峰创作的《王石的婚事》被陕西省军区评为一等奖;史耀增的《十三能失算》、王妙绒的《第二次照相》、魏正乾的《上任第一天》均获渭南地区创作奖。1986年6月,在全国新故事学会首届年会上,合阳县被评为“新故事活动先进县”。 花花 即民间歌谣,为合阳劳动妇女创作传播的民间口头文学。本县花花主要是通过对婚、喜、丧事及岁时礼节的记叙,反映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中的处境、遭遇及感受,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花花的创作者虽几乎全是文盲,但其生活感受真切,语言生动风趣,说起来亲切感人,瑯瑯上口。建国后,县文化馆收集、编印的《花花专集》收花花300多首,和家庄的王巧娃、梁润玉,北党村的雷茸侠,赤东村的张麦焕、王引花,北顺村的李改侠等都是本县说花花的能手。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