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域内流行戏曲多种,有秦腔、豫剧、京剧、歌舞剧、话剧、眉户剧、碗碗腔、阿宫腔、木偶戏。流行较普遍的是秦腔、豫剧和京剧。时有外地剧团来域内演出评剧、晋剧、洛阳曲剧。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演出几个“革命现代样板戏”移植剧目,无其他戏可演。1977年后,古装、现代剧目先后恢复演出。 演出场地。建国初期,仅有北大街的长安大舞台、西大街社会路的晓钟社、西大街桥梓口西边的正艺社、山西会馆、西关李家院及城隍庙里的戏楼。大多舞台简陋,有的没坐凳。1954年后,先后建成西安人民剧院、五四剧院、西关剧场、实验剧场、古都大剧院、环城西路、土门两个工人文化宫及大工厂企业的工人俱乐部。这些剧院一般都有较完善的设施,大大增强了演出效果,1990年建成的古都大剧院,设施更加现代化,是西安的一流剧院。 演出剧目,除实验剧场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剧目排演场外,大多剧场主要接待本市及外地剧团来场演出。历年来域内演出的著名演员有: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张君秋、李万春、赵燕侠、俞振飞、尚长荣、韩兰根、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申凤梅、王秀兰、王存才、阎逢春、苏育民、李瑞芳、刘毓中、晋福长、肖若兰、任哲中、张克瑶、夏菊花、侯宝林、陈强等,分别演出京剧、秦腔、豫剧、晋剧、话剧、相声、杂技等节目。同时,长期活跃在群众中的自编自演的还有回民文工团、秦腔北会、中堡子村自乐班等。除演传统剧目外,特别是群众自编自演的剧目,多是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编成各种剧目,宣传中心工作,提高思想认识,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如50~60年代,为配合“三、五反”运动、镇反运动、抗美援朝、建设农业社、宣传婚姻法,编演了《棠棣之花》、《不给战犯当炮灰》、《美帝是个纸老虎》、《白毛女》、《社是谁的》、《小二黑结婚》、《挑女婿》等剧。1978年,为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驻区企事业单位纷纷排演大型话剧《于无声处》,组织其中演艺较高的有8台(单位),为全区连演20多场,观众达3万多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七十年代末,为配合宣传计划生育,莲湖区秦腔剧团等还创作演出《转胎灵》、《追丈夫》、《夜访》等短剧。1985年成立的小天鹅艺术团,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欣赏水平,主演音乐歌舞,陕西民谣《延水长长》、《童子唐乐舞》、长安古乐《望月婆罗门》及《蓝色多瑙河》等,不仅在国内演出,而且多次到国外访问交流。1985~1993年,演出230余场,其中为外事演出80多场。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