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选 (一) 客岁八月,武昌起义,关中响应,陇西未和,甘军滋扰凤郡,其间受祸之酷岐山为最。阴历正月十九日袭据岐城,伤亡军民几近千人。邑城内外合厝四十七冢,惟此一冢约葬五百有奇。呜呼!亦惨矣哉! 值共和告成,大局略定,凡我同盟之人,从戎之士或策功受赏,或长揖归田,均享和平之福。独此千人率多来自田间,平时于战守之法未经习练,一旦弃耒耜而执干戈,虽未能挫虏凶焰,直捣陇西。推其起义之诚,为民国捐躯,其心孔嘉,其遇亦可悲矣!厥后,敢死军统领曹印侯君委参谋长袁清轩君为之建醮,东路招讨使陈雨亭君亲临致祭,又捐银十两嘱余竖碑表墓。 余志切从军而愿乖,投笔初,不识亡者姓氏籍贯,特据事直书,使后人目睹斯冢藉作纪念云。时中华民国元年正月十九日。 (二) 记云,天地不能有丰而无歉,人事应当救敝而补偏。岐邑此次旱灾自民国十七年十月起,至今岁六月麦收至,年历四载,六料不收。据查饿毙人数达七万五千六百有奇,流亡人家逾三千六百七十余户。历来灾情未有如此之大而且惨,惨而且久者。当旱兆未形以前,凤翔党匪毓琨袭攻岐城不克,愤率逆党一万余众盘据岐邑,时值夏孟仲两月,不惟乡间旧有粮储掠夺净尽,即当时所收新麦亦劫运一空。吾岐数百年精华于此已竭。自是,匪势蔓延,讫灾期终始未或少息,兼之去岁七月蝗蝻又起,二、三两区早秋晚禾残食几尽,即各区多寡不同,鲜有能脱其害者。 十八年一月,天降霪雪,道殣相望,由邑绅季和任君、方伯侯君、鸿骞王君、仲谦郑君、声明何君、纪圣孟君及前任县长项钟五,凑捐杂粮七十余石,在治城东街组织贫民救济所,以救城内及附近饥民。至三月益形不支,经项前任招集各机关会议,就地筹洋七千六百余元,自县城及外镇分设粥厂六处,嗣改城内粥厂为妇孺收容所,并附粥厂在内,小溪阎君督率办理,劳瘁不辞。自此,各处待赈日亟,欲再事筹募,奈地脊民贫,一时筹不出,于是公推仲谦及郭君玉天赴各方呼吁请赈,又推段少岩、陈祥生两君为驻省办事专员。除中央赈务委员会、省赈务会随时赈恤外,邀请上海中国济生会主任张贤清、李云门两先生,华北慈善联合会委员长朱梓桥、委员崔献楼,查勉仲诸善士并华洋义赈救灾会美国贝克氏及禁烟于委员,邑绅郭建候、任明轩等,先后资助救济,统计赈洋一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余元,赈面一万八千余斤,赈粮四十二石一斗四升,棉衣三百套及药水药品,月妇婴孩衣被等件,岐邑饥黎藉此全活者不少。 溯灾初成时,奉令设立县赈务分会,前后任县长项公仲五、刘公君涵、罗公秀峰、隽公文山、陈公滋福主持于上,同邑常务委员阎小溪、侯方伯、郑仲谦、孟纪圣、任季和、委员王幼溪、庞子凤、建设局长郭佐臣、财政局长王鸿骞、教育局长谢五峰、名誉会员孟丰斋、刘正卿、武慎初、江辅臣等赞襄于下,愚亦窃附其末焉,并妇孺收容所所长王自安、李滋轩、吕清河、赵衡山、泸赈收容所所长王幼溪、益镇妇孺收容所所长李镜轩、张卓如分职任务,共策进行。兹将助赈姓名,捐款数目,勒诸珉。一则扬各慈善团之义举,一则望后之君子思患预防,绸缪未雨,庶几历年惨状不忍再睹,是则区区之微意也。白岫云,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