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五)文艺评论:随着“民间文学集成”搜集整理成果的出现,特别是刘怀明和李登峰的发现,促进了本县文艺评论的开展。1990年晁生武评论李登峰日记歌谣《灯下的诗,历史的歌》,在省第三届民间文艺学术研讨会上获论文特等奖。同年7月,在“李登峰歌谣研讨会”上,收到论文41篇,其中陈福星的《李登峰日记歌谣有助于地方存史、资治和教化》、马骏英的《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张廉的《试谈李登峰日记歌谣的几个艺术特点》获学术论文一等奖。 本县在外地工作的文艺评论家,成果也是十分显著的。阎纲从1963年以来出版了《悲壮的<红岩>》、《小说创作谈》、《<创业史>与小说艺术》等,阎景翰的《作文教学浅谈》、《写作教程》分别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阎琦的《韩诗论稿》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阎庆生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获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张志春出版了《古今作家名联选》和《三秦古今名联》,阎可行发表了《秦腔音乐创作谈》等。 二、戏剧、曲艺 (一)戏剧:本县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人将本县“十二景”之首的“紫荆奕叶”与民间传说田氏三兄弟分家、三婆娘闹打灶君联系起来,编成秦腔《紫荆树》,又名《打灶分家》,直至新中国建立后,久演不衰。同时,还有以发生在本地的事情为依据而创作的《火化泔河寺》、《扑洪沟》等。民国12年(1923)以后,有以革命烈士张瓒、卢勃带头清算国民党当局账目为内容而创作的秦腔《少年悲》。 新中国建立后,阎纲创作了秦腔独幕剧《增产捐献》、《传家宝》。城关汤房村农民张志中从1949年至1961年创作了小戏《花荷包》、《王大娘教子》、《保家卫国》、《北庄头除油汗》、《夫妻过年》、《姑嫂表功》、《冬梅结婚》、《四姐妹观灯》和秦腔《黄龙山起义》等,其中《黄龙山起义》由西安尚友社首演。50年代,王锡维创作了秦腔古典剧《荔枝换降桃》和现代小戏《重返工地》、《报喜》等,刘明德创作了现代小戏《借驴》、《二斗大麦》和《修房》。1959年,孙迟创作了《大红灯》、小戏《柜中鼠》,还整理了弦板腔传统剧本《双命案》,改编了《郁轮袍》和眉户现代剧《槐树庄》,1964年又改编了眉户现代剧《秦川儿女》。 (二)曲艺:清末和民国时期,本县乡间常有念曲子和说快板的艺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新的曲艺品种。1952年阎纲创作了鼓词《献血》。傅克群创作了山东快书《只身斗敌》、《魏大娘妯娌好》、《灶王爷告状》。60年代初,刘志鹏首创陕西快书,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他演唱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学雷锋》、《烟囱不冒烟》和《犟姑娘》等陕西快书和对口快板,以后又常在省、市电视台表演对口快板《新风赞》、《笑》和《赞礼泉》等。1990年,刘志鹏创作的对口快板《夸家乡》在市电视台表演后反响强烈,本人已被编入《中华曲艺人材库》。 三、音乐 器乐曲首先产生于民间,提高升华于宫廷,又传至民间,与民间音乐融合。现在所存留的民间器乐曲就是这种融合后的音乐沉积。本县的民间器乐曲以戏曲音乐最为突出。 五六十年代,本县的戏曲音乐有了较快的发展。县剧团飞燕和田禾所写的《秦川儿女》眉户音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至今还经常播放。70年代初,田新民谱写的《杜鹃山》秦腔音乐,获音乐创作优秀奖。70年代是本县戏曲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至1976年,全县共创作小戏280多个,分别都以眉户、秦腔、弦板腔谱了曲,特别是县文化馆常尊敬曾为《车轮飞转》等140多个剧目谱了曲。 弦板腔音乐是本县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音乐。它起源于清同治年间,老艺人王天德之曾祖父王文是创始人。当时,由阿宫、道情演变而来,距今约140年。音乐板路主要有慢板、二六、紧板等;曲牌有哭长城、哭上音、一窝蜂等。鼓吹乐始于汉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唢呐鼓吹乐遍及本县各个乡镇,过去人们多用于丧葬嫁娶。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只在“白事”中应用。全县唢呐鼓吹乐班共有60多个,唢呐鼓吹艺人有300多人,著名唢呐鼓吹乐班有城关镇东关村张二乐班、城关镇候家父子乐班、赵镇石鼓刘八乐班和史德镇常李村李二乐班,其中张二过去所存的鼓吹乐曲,均为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收藏。 四、美术、书法、摄影 本县“嵕山书画学会”、“老干部书画诗词研究会”曾多次举办规模较大的书画展览,并组织参加省、市书画展赛。本县书法家最为突出的是宋伯鲁,他的书法刚劲有力,颇受群众喜爱,迄今群众中仍流传着“先学柳,再学欧,然后学习宋伯鲁”的赞语。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曹伯庸(礼泉人)的书法闻名陕西。孙迟的行书和草书在群众中也颇有影响。 在本县书画中,骆福荣的画是很有特色的,他长期致力于国画山水,后又从事壁画复制。1983年,他的“六骏征战图”、“昭陵复原图”参加全国性的《昭陵书画展》;1986年,“昭陵胜迹图”参加全国12个明星城市举办的书画展;1988年,他的“神威图”参加由香港石景宜先生组织的《中国书画展》,先后在台湾、香港、广州、北京、新加坡展出,并选入香港汉荣书局出版的《中国当代书画展》。 本县民间美术主要是民间美术工艺,可分为六大类: (一)刺绣。综合各式彩丝线,运用齐针、套针、盘针、游针、反底、挑花等技巧,扎刺在帽顶、扇坠、上衣前襟、鞋帮上,进而在各种遮盖布帛上,绣成仙桃、寿翁、蝴蝶、鸟雀、飞凤以及各种花式,不拘一格,自然、浪漫、美观。 (二)补花。用各种布料剪成飞禽、走兽、花草、云彩以及各种吉祥物、象征物等图样,贴在底布上,再经缝缀而成的一种装饰品。 (三)印染。印染分绑染和套染。 绑染:采用“绞缬”法,先在白布上用白粉石轻描出图样,按图压上并包紧细绳,投染后拆绳而成。其图案线条清晰、饱满。小图案则撮起缝紧、按纹路投染后拆线而成,图案精巧、自然。 套染:是按图样刻制成各种相异的套板,分几次或多次刷异色而成,色彩分明、美观。 印染的图案有“鲤鱼跳龙门”、“双凤戏珠”、“龙凤呈祥”、“鸟语花香”等飞禽走兽及花枝竹叶。 (四)编结。用线、麻绳、塑料丝、塑料软带、柳条、荆条等,编结成各种装饰品和实用品。这项艺术,遍及全县各个角落,形式种类颇多。 (五)剪纸。盛传于民间,逢年过节,喜庆佳日,都可看见,反映出农村妇女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美好善良的心态。剪纸,是人们按自己质朴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利用身边的色纸,边设计边剪出逗人喜爱的各种艺术品,用来装饰居室,美化环境。剪纸的形式有窗花、坑围、门画、室内顶花等;剪纸的种类有飞禽走兽、五谷丰登、家庭用具。它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线条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当代著名剪画艺术家、乡土艺术美学理论家高学敏的剪画新颖别致,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和喜爱。 (六)雕塑。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面塑、糖塑等。石雕最多的是昭陵、建陵的石人、石马、石羊,而古墓、石牌坊、庙宇等建筑随处可见。泥塑多为庙宇泥塑像。面塑则多在民间的家庭,常见的有花、鸟、鱼、虫、走兽等类。糖塑则是走村串乡的民间艺人,用糖浆吹塑的花卉、人物、飞禽走兽等。 摄影艺术在本县起步较晚。新中国建立初期,本县仅有朱世英、韩长泰两家开设的私营照相馆。1972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服务楼设摄影部,1985年实行个人承包。据1990年底统计,县城区有照像馆4个,乡镇有照像馆6个,从业人员70人,有照像机30个。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有服务楼照像馆、新风、艺乐、光明照像馆,其中新风照像馆张爱秀的摄影常在《陕西日报》、《咸阳报》、《先锋杂志》上刊登。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