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旧志简介 礼泉县志从明代开始,先后编修七次。 第一部《礼泉县志》,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礼泉儒学训导夹璋编纂。全志四卷一册,约3.53万字,刻本线装。文藻作跋,刘永吉、韩朝江分别写序。书前有目录、礼泉境内图、礼泉县治图、礼泉儒学图、唐昭陵图(上、下)、唐肃宗建陵图、“六骏马”画像和赞语。 卷一土地类:记述了建置、星野、疆域、城池、山川、物产、公署、学校、杂署、铺舍、街坊、里社、桥渡、兵备、古迹、祠庙、官殿、陵墓、寺观。 卷二人民类:记述了户口、人物、科贡、冠带、胥史、寿官、乡耆、义官、义士、隐逸、孝友、仙释。 卷三政事类:记述了风俗、贡赋、宦迹。 卷四文章类:主要记述了敕诰,题咏、碑铭。 第二部《礼泉县志》,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苟好善(礼泉人)编纂并作跋。进士杨汝成、周凤翔分别写叙。全志六卷二册,现存1~4卷。 卷一、地理志、建置志; 卷二、祠祀志、田赋志; 卷三、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 卷四、选举志、杂志; 书前有叙、跋、目录、附礼泉境内图、礼泉县治图,礼泉县衙图、礼泉儒学图、唐太宗庙制旧图、唐昭陵图(上、下)、唐肃宗建陵图、洪堰总图、“唐六骏马”画像和赞语。 第三部《礼泉县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礼泉县令裘陈佩编纂并写序。全志五卷二册线装。卷首设目录、附礼泉境内图、礼泉县治图、礼泉县衙图、礼泉儒学图、唐太宗庙制旧图、唐昭陵图(上、下),唐肃宗建陵图、洪堰总图、“唐六骏马”画像和赞语。 卷一、地理志、建置志。 卷二、祠祀志、田赋志。 卷三、官师志、人物志。 卷四、选举志、杂志。 卷五、艺文志上、下。 第四部《礼泉县续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礼泉知县宫耀亮编纂并写序,全志三卷二册,约4.5万字,现存手抄本。书前有序,目录、凡例、方隅、沿革考。卷上为补遗,设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杂志、艺文志;卷中正误,设地理志、建置志、人物志;卷下为续纂,设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杂志、艺文志。 第五部《礼泉县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礼泉县知县蒋骐昌与孙星衍同撰,并作序,陕西巡抚毕沅也为书作序。全志四册十四卷,约6.1万字,刻本线装。书前附礼泉境内图,唐昭陵图(上、下)、唐肃宗建陵图、洪堰总图、目录。卷第一、县属一、乡属二; 卷第二、山属三,水属四、水利五; 卷第三、陵墓六; 卷第四、庙属七; 卷第五、官属表八; 卷第六、户口赋税九; 卷第七、学校十、兵十一; 卷第八、闻人十二; 卷第九、列女十三; 卷第十、科贡等表十四; 卷第十一、金石十五; 卷第十二、旧闻十六; 卷第十三、艺文十七。 第六部《礼泉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由礼泉县知事黄应培编纂,共二十六卷,失传。 第七部《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24年(1935),由礼泉县长张道芷、前任县长胡铭荃监修,拔贡举人陆军部候补主事曹骥观编纂,陕西省长邵力子题写书名,铅印线装。 全志共6册14卷,约13万字。志稿目录有序、凡例、续修姓氏、全县图、县治图、地理志一(沿革、境界、山川、水利、古迹)。地理志二(陵墓、交通、物产)。地理志三(金石),建置志(城廓、衙署、局所、街坊、祠庙、仓储、救济、营讯、市镇、里堡)、赋税志(民地、民丁、屯卫、屯丁、更名、杂项,税收、杂捐、户口)、官司志(县令、县尹、知县、知事、县长、县丞、主簿、县尉、典史、教谕、训导、把总、书院山长、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财政局长、公安局长、建设局长)、党部、人物志一(名儒、名臣、乡贤、孝友、义行、忠节、方技、仙释、流寓、人瑞)、人物志二(淑德、节孝、节烈、寿妇)、选举志(科贡、乡饮宾介、封荫、议员、大学毕业、文职、武职、党务委员、学校)、风俗志(习尚、职业、时令、礼教、宗教)兵事志、艺文志一(诏、奏疏、诗歌)、艺文志二(传序、墓志、杂文)、杂记(详异、拾遗、序禄)。 (二)旧志序录 明崇祯苟好善修《礼泉县志》序 明翰林院侍读 杨汝成 夫志者,郡邑之史也。国有史以备劝惩,邑有史以昭文献。非旷代逸才,未易语此。故稗官野乘,充栋汗牛,然非所贵也。史以人传,志以人重,必司马孟坚其人,始足罗百家,垂万祀,又何疑于邑志哉?余年友海来苟公挺生关中,钟九嵕太乙之灵气,拮三臣五纬之光芒,入为明御史,正论忠谟,侃侃不回,虽触讳勿惜,方且图牁天下于股掌之内,而著述犹及礼泉志。余受而读之,抑何考核精详,划然如画也?是故五百之运钟自英辟,有唐绍图昭陵贻烈,名贤藏骨,千秋不灭,则与之志陵墓。州兼梁雍,风备秦邠,天府奥区,百二如云,陵谷关梁,勿令销沉,则与之志地理。建都树邑,厥有城郭,衙宇星罗,梵宫棋列,疆理剖分,井井可说,则与之建置。余若控驭所急,利弊所切,户口何因而耗登,赋役何事而条列,吏治良窳,财赋盈绌,谣俗屡迁,沧桑区别及古名臣循吏、忠义名哲、艺苑菁华,事功掀揭,极而至于鸿纤,曲折莫不纬,以神识补其遗缺,钜丽精详,灿焉若揭。盖天根久而始章,地灵閟而若洩,以示旧邦之典型,用树不朽之大业,公之志夫岂区区备一时之考订、快稽古之校阅哉?生于斯者,闻风兴起,不难匹张子孺、杨窦诸人;吏兹土者,亦不难追倪隽韩柳之辙,即古华胥邠歧之治,且庶几见之,而又何难与古人并絜?夫君实居洛下,史鉴乃成;平叔在睢阳,谏林为烈公。在公之假以绪余及之宁,复多歉。不然,使累朝之生聚郁于睹闻,仁里之流风沉于残缺,公之志夫固有蹙然不宁者,安能无作哉?余相去数千里,祗堪梦游,不能目摄快读一过,不觉神情之怡悦,聊书数言,用弁诸首,亦不自知其芜拙云。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