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的歌声遍及本县城乡学校。 解放初期,从老解放区传入本县的革命歌曲,广泛受人喜爱,逢会必唱。中、小学的歌咏队,是课余活动和开展歌咏比赛的重要组织。合作化高潮时期,群众唱歌活动较为活跃。1963年,提倡职工、干部、群众大唱革命歌曲,开展歌咏比赛活动,出现了唱歌热潮。“文化大革命”期间,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歌曲,充斥歌坛。1982年以后,本县群众歌曲创作作品逐渐增多。 有组织的单项群众舞蹈活动,在民国时期极为少见。 1949年后,老解放区的秧歌舞、打花棍、腰鼓舞先后传到本县。秧歌舞、打花棍是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表演时又舞又唱。曲调是固定的,如《绣荷包》、《闹长工》、《六月花》、《小放牛》等。词是根据每次表演需要进行填写。秧歌、花棍、腰鼓队,开展比赛活动,深入村镇为群众表演,一时甚为活跃。1953年,苏联式的“交谊舞”在全县中、小学开始流行,课间休息时间多跳“交谊舞”。1963年,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曾几次组织“交谊舞”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所谓“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忠”字舞,挤占舞台。1976年“六一”前后,在全县广泛开展少年儿童集体舞蹈活动。各中、小学分片开展集体舞比赛,并向广大群众进行表演。1985年后,“迪斯科”等海外舞蹈开始在青年中流行。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