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井旁边有一棵古树,两个成年人合抱,尚不能丈量完古树的胸径,没人知道古井成于何年,古树栽于何时,街上最老的老人也都不知所云,这就更增添古井其远古、神秘。常有担水妇女或老婆婆前来烧香叩头。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这就是家乡的一口古井。 古井位于汉中西乡县古城东街街道边上,位距210国道和316国道汇集的交通枢纽300米处;这里也是几千年来,从长安越秦岭到汉中的捷径--子午古道,与从四川翻大巴山的荔枝古道汇集点上。古往今来,这口清冽甘甜的古井水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逸事,举不胜举。 一口供给过汉王的老井。古井所在地叫古城,据考,是西乡县立县之始,历史早于秦汉。其也许是陕南地区的第一座古城所在地。因地理条件特殊,川、陕两省的交通要道,军事要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来北往的走卒贩夫、客商军旅,均要在古井边上的古城中投店住宿;或在其附近安营扎寨。不信,你站在古井边上向东瞭望,就会发现距其只有二公里之遥,有一座巍峨的黑狮寨,是当年刘邦“明伐栈道 暗度陈仓”后,苦心练兵,出汉中时驻扎过中军大帐的地方。至今在古井附近的土梁、沟壑处还有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营盘梁”“老营沟”的地方。这些受古井惠泽,以几千年恒古不变的坚毅姿态,抒说着古井附近沧海桑田多少物事人非,古今兴衰变迁。当年刘邦出汉中,其主力部队之一的中军,也就是他本人带领的大军,就是从此通过子午道,夺关中,定鼎九州。据传大军拔寨前,汉王就用古井的水壮行军威。 一口诞育贵妃的老井。古井所在地,就是古祥川城,定远城,又叫平西城,就是汉戚夫人的出生地。按照《水经注》《西乡县志》《薛志》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洋川县,故又曰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城即定远(定远侯班超之平西城)矣。这是伟大地理学家、政治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所载。当地野史也传,曾饮此井水长大的戚夫人,在汉王刘邦在古城金洋河(古洋水)上练兵时,和邻家姑娘一同来看热闹,被拥挤到河里,被刘邦救起。因饮古井泉水,生得天生丽质,从水救起,更如出水芙蓉,刘邦欲罢不能,就收为贵妃,地位仅次吕后。这也给其埋下杀身之祸,小地方出生的姑娘,只知道用柔情、恭宠、舞技歌喉伺候汉高祖,却不知道建立自己的保护势力,缺少宫廷斗争的手段,最终因根基浅薄,在高祖驾崩后,被废、被残害,留下千古遗恨。一位被废的皇妃,明明国史记载戚夫人乃山东定陶人,但为何几千年来,后人不断立传述说,证明这个落魄的贵妃是—汉中西乡(古洋州)古城人,又有说其是近邻的水东坝人氏。其实国史大都为了强势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时候可以按照需要编撰的,野史、传说、地方志,乃百姓传言、下层官吏所修,倒是十分可靠、可信。自古云: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一个被废皇妃,按照国人的世俗思维,没有任何价值,但西乡人为何为她纠结?这些就说明这个可怜的戚夫人就是汉中西乡古城一带的姑娘,尽管开始给家乡带来荣誉、荣耀,后来落魄被害,然家乡父老不能相忘,通过各种方式祭奠、纪念。国家AAA风景名山--午子山又叫“母子山”;还有,至今唯一一段在古城陶瓷厂门前的金洋河(古洋水)河提,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祥河坎”;喝古井水长大的戚夫人,遇害后,饮水思源、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被人从长安运回遗体(或衣冠冢)埋葬在家乡。按照民国姚继孝老先生的《西乡胜景录》所载,戚夫人墓就在古城,然而历经文化大革命后,所有墓碑砸毁,古墓今也不知存在何处?唯有古井仍一泓深情的期待着…… 一口彰显地方官员政绩的老井。古井的水是冬暖夏凉,冬天看到古井处,云烟氤氲,热气腾腾直喷、云雾缭绕,似仙境一般。过去百姓都穷,早晨做饭,冰水刺骨,一早起来做饭是个辛苦活。为此,男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到古井去担上一担水回来做饭,因为水热,淘米洗菜不会冻手。夏天晚上乘凉,当热的心烦意乱时,总有街坊邻居去古井挑水,一担水从街头挑回家,多是半桶,你一缸子,他一瓢,都喜欢喝那种冰凉、甘甜透心凉一路的滋味。古井的水,直接饮用不用怕闹肚子,自小好像没有听说这样的事发生。古井又处在东行的国道上,是去石泉、安康、十堰的必经之路,在交通不发时代,主要靠人走,或骑马、坐轿,行路口渴的人们,大都俯下身子,用手都能捧起井水喝。古井水位要比距一公里之遥的金洋河水位高出几米,这不能不奇怪。正是古井千万般好处,被当地百姓视为“神井”。众多神奇传说中,古井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是否敬业的一面镜子,有神性,具有呼风唤雨之法力。 据传,清道光年间,西乡县大旱。头年七月未下一粒雨,至二年七月也未降一毫甘露,百姓好不容种点庄稼,眼看枯死,连续两年干旱,百姓已生活无着、苦不堪言,衣着褴褛,扶老携幼开始逃荒要饭。安徽黟县人胡廷瑞来西乡县任知县,眼看河水即将断流,各种抗旱措施只能解之皮毛,不能从根本解决旱情,百姓生活无着,民不聊生,作为一方父母官,唯有求雨,感天动地至诚心,求得上苍的垂怜,以降天露,解民之疾苦。 何处才有直达天庭天神居住之地呢?在西乡县东三十余公里处,有一座仙洞,称之为“太白洞”,该洞位处西乡县茶镇地界,深藏在汉江之滨的大山峡谷之中。史载唐僖宗时,皇帝得顽疾,天下名医束手无策,帝已病入膏肓,眼看有驾崩之象。 一晚,皇帝梦见来一天神,前来为其治病,诊治完毕后,皇帝要感谢其人,这仙人讲出其居西乡县茶镇—汉江之滨这个地方,讲完眼见飞走。一觉睡醒的皇帝,感觉一身轻快,浑身有劲,从一个临死之人,变的生龙活虎,朝上朝下一片称奇。皇帝才实话实说,乃天神所救使然,并将神人告知的供养之地,颁旨山南道西道(汉中)寻访。历经千般辛苦的寻访史与汉中地方官员,按图索骥来到西乡县茶镇,从百姓口中知道了太白洞这个地方。只见两山深壑的峡谷之间,深林密布,水汽云天,云雾迷茫,仙鹤翩翩飞舞,半崖之间,有几个洞窟,洞窟外有平台,一排排高大楠木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这个钟灵毓秀,风水极佳的宝地上,一股山泉顺着沟底清澈见底流向汉江,洞窟里面有太白金星的圣像,是皇帝所说的穿戴打扮。当皇帝得知描述的寻访的地方和神像于梦中神人一致时,颁旨重修寺庙,重塑金身。其实太白洞就是一个道观,在皇帝的敕建下,成为陕西佛、道圣地,历朝历代过往官员、文人骚客们均有游赏太白洞记载,如苏东坡、苏辙、文同等均留有诗篇。洞内上至玉皇大帝、主神太白金星大仙,下至各路神仙,凡百姓知道基本都有。这么有名直达天庭神仙之家,就成为县令胡廷瑞首选求雨之地。 按照求雨的规矩,首先斋戒一月,满月后,沐浴,更衣。这种衣,可不是官服或绫罗绸缎缝制的便装,而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脚穿草鞋,要做到三步一作揖,五步一叩首,以此来表诚心。从西乡县衙出发,午子山道观道人打着求雨的执事,三班六房衙役打着县令威仪、仪仗,在地方长老乡绅一路簇拥下,抬着三牲,捧着香炉,在胡县令带领下,一路敲锣打鼓,鸣锣开道朝东开去。子时出发,三步一作揖,五步一叩首,待到太白洞时已是日上中天的未时,好在夏天,天气昼长夜短,时光刚好。
[1] [2] 下一页
作者:李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