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华阴有志自明始,为雷霖所创。就现在所知,有明代弘治年间雷(霖)志,嘉靖年间赵(儒)志,万历年间张(毓翰)志,清代乾隆年间李(天秀)志,民国年间王(之彦)续志。 明弘治、嘉靖两志,久已散佚,实为憾事。现兹就万历、乾隆二志所载其序文,探求遗迹内涵之意义。 雷霖创纂的《华阴县志》,成书于弘治三年(1490)知县晁进孝任职之时。雷霖,字鸿济,华阴庙前堡人。英宗天顺年间,廷试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后为山西提学副使。晚年纂修县志,其序文有:“土地有肥瘠,人民有贫富,风俗有美恶,财产有多寡,不能一律齐也,而有以志之,庸执此以斟酌重轻,权衡高下,而达诸政。”又曰:“志名宦,志贤才,希为官为士者,知所勉而为名宦,为真才也。” 探究它上述几项主要组成部分,虽不能窥全豹,而改革之志,表彰鼓励后起之秀之苦衷,均堪赞美。 嘉靖年间的赵志,系明代第二次修志。赵儒,字席珍,一字廷文,华阴渭北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工部主事。又先后任四川叙州知府、永州知府。其引退之后,讲学故乡,晚年所纂志书,序文有:“夫志之为义,物物以求之,物物以志之,因物以为志,因志以求道,会道以为心,因心以为治,治复归于道。” 从义例来说,赵志是谨严的。首先,在搜采资料上不盲目,有所物色,有所选择,有一定标准,这就是“物物以求之,物物以志之”,然后从经过审核所志的事实,求为治之道。道,就是日用事物当行道理(《中庸,朱熹注》)。这些道理融会贯通于心,可以左右逢源地进入应兴应革之事,而达于为治之道。应当说它是一部讲求实际的致用之书。 明代举人张毓翰,字廷揆,其所修《华阴县志》成书于神宗甲寅年(1596),知县王九畴总订,共9卷册。其内容:卷首、序、目、皇帝梦游西岳文、李攀龙华山记、邑境图、西岳图。卷一,包括舆地、沿革、分野、封域、形胜、城池、都里、市镇、邮铺、桥、渡、风俗。卷二,包括山川、古迹。卷三,建置。卷四,食货(记明初至万历年间的贡赋、户口等变化情况)。卷五,官师(著录250余名官员姓名、籍贯、任期等)。卷六,人物。卷七,丛谭(记祥异、丘墓、仙释、庙、祠、观)。卷八,艺文(文17篇,诗3首)。卷九,载弘治、嘉靖志序文二篇,《峻河记》二篇。全志3万余言,简载虞夏殷周迄于明代万历年间华阴之故实。 李汝榛在乾隆志序文中说:“邑乘创自前明雷太史霖,续修者赵太守儒,两先生学博而文,明原本虽佚,揆其著述之才,谅称美善。万历间,孝廉张毓翰取而删次,荒略支离,不可谓之志矣!” 乾隆年间纂修的《华阴县志》,是李汝榛献其父焦娄先生遗稿,编次而成。先生名天秀,字子俊,焦娄,其号也。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山东历城知县。 李汝榛说:“先君子每叹百余年未有继(雷、赵)者,将使文献无徵,丞思厘正补遗,乃另立门类,稽古罗今,凡有关于邑之故实者,巨细悉录,历数十载,犹以为未足,存稿于笥,谕榛终焉。榛复搜集而缀葺之,缮订成帙。值毕(沅)大中丞檄饬陆(维垣)知县重修,并延嘉定明经汪君少山、载笔开馆。榛遂出所藏稿,商量排比……” 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陆维垣奉令修志,汝榛献其父焦娄公遗稿,与岁贡生汪是编次,全书订为22卷,工程浩大,非同小可。 首卷,序5篇。纂修职衔——总修、纂辑、编次、参样、督工。凡例12则。图——县境、县治、山、水、岳庙、云台观、玉泉院等11幅,绘制之精,超过万历志。圣制——顺治至乾隆遣使致祭西岳文、对联、匾额、碑文。一至二卷:封域(沿革、疆界、形胜、山、水、方产、风俗)。三至六卷:建置(城池、官署、崇祀、学校等23目)。七卷:职官(从周朝的阴晋大夫,至清代的地方行政官吏和主管华山云台观、主管西岳庙、西岳提点、监西岳庙,以及教职官吏共590余人的宦绩优劣)。八至十一卷:人物(分徵荐、科贡、军略、仕宦、隐逸等15目)。十二至十四卷:列传(人物之立传者,114人)。十五卷:经籍(著录本县人士著述书目140种,7300余卷)。惜前人著述,散佚殆尽,如王宏撰之著述,可考者20余种,除著录于《四库全书》3种外,现存寥若晨星,若能挖掘整理,对丰富华阴文献,不无裨益。十六卷:金石。对各类刻石,特别是西岳庙所有之碑,考证极详。十七至二十卷:艺文。正如“凡例”要求:笔墨凡庸、并无关于邑之故实者,概所不登。二十一卷:爵秩。二十二卷:志余。是志完稿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出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 纵观全志,资料丰富,考核谨严。后人评其书为:“阴晋之史记,太华之通考”。 民国年间《续志》,于宣统年间即由举人杨尔勉着手搜采编辑,民国初年,又经张崇善、杨天植、王之彦排比,后因屡遭兵事,资料散佚殆尽。民国二十年(1931)县绅杨天植等续成其事。成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书8卷6册,卷一:地理,分12目。卷二:建置,分为7目。卷三:田赋、风土二志。共分9目。卷四:官师、选举二志,共分19目。卷五:人物,分16目。其中儒林一目,止王宏撰(光绪三十四年,清史馆列入《儒林志》)一人。卷六:列女。分懿行、贤妇、寿妇等9目。卷七:艺文,分20目。卷八:杂事志,分兵荒、灾祥等4目。 续志为一些社会贤达所关注,如杨天植、孟钟瀚、党璧清、吕清谦等,都从不同角度为续志的成书、出版,做了一定工作。 《续志》特点之一是,各个志目篇末,皆有“野史氏曰”论文。如《田赋志》论差徭一文,野史氏曰:“迩来,军需浩繁,不分兵(差)流(差),一年所费,每石粮加银元至六七块,多于正供不止十倍,乡民尽夫耕妇织之所获。忍饥号寒,以付公家支应。甚至军队拉差,布粟皆攫,稍有抵触,则鞭笞随之,桎梏加之……”再如《杂事志》论兵荒一文,野史氏曰:“近年兵以愤动,名为保民,实为殃民,民愤天怒,荒能免乎?《易》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现时兵争纷纷,顺天乎,应人乎?尝读《汤誓》、《武成》诸篇,玩味其词,人归天与,而绥万邦,屡丰年之颂作矣。讵若今日之气象愁惨乎?”此皆时人所欲言而不敢言者。当然,野史氏之文,也不无偏颇之处。 从乾隆、民国二志成书出版过程来说,乾隆志自知县陆维垣奉令开馆编修,至许光督促付梓,知县五易其人,历时20载。清代为地方志发展鼎盛时期,上有朝廷督促,下有地方大员倡导,在陕西,康熙时有巡抚贾汉复聘任学识渊博之士(其中有华阴王宏撰纂修《陕西通志》),乾隆年间,巡抚毕沅饬令各县修志。在这样有利形势下,付梓之艰犹如此,续志之难,不亚于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