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沔水篇(节录) 北魏 郦道元 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经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戌赤崖屯田,一戌屯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修旧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 褒水又东南,经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 褒水又东南,得丙水,西水。承洪水入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 注:郦道元,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字善长,出生于官宦世家,曾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495年北魏首都南迁地)任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他一生著述很多,其《水经注·沔水篇》专门记载汉水及其支流水道地理位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