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由于过早的开发,过度的承载,近代佳县已是地瘠民贫。然而,贫穷也是一种财富,有道是“穷则思变”。张达志、阎揆要、高景德就是从佳县走向全国的佼佼者。张、阎作为开国将星,驰骋疆场,逐鹿中原,是榆林唯有的两个中将,高则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个物理博士,曾任国家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们为家乡带来了无尽的荣耀。 说来也怪,就是这块穷山僻壤,人的生命力却特别旺盛。所以每当出现人口过盛,就会有大量的走西口、闯南路、跑蒙地的自发移民。而这种人口迁徙所引发的两个经典故事,则直观地反映出佳州人的豁达和刚烈。 一则是大会坪武夫钞启达用拳头为佳州人挣得“喝面汤”的诨号。清朝乾隆年间,葭州又遭年成,不少灾民流落包头,靠喝饭馆剩面汤充饥。一些地方恶棍嫌碍眼,宁可将面汤倒掉也不让灾民食用,不少人为此还挨打受气。恰在包头浪迹江湖、又会几路拳脚的钞闻知后,将首恶分子饱打一顿,惹下官司。好在时任县官倒挺有民本思想,听知原由后当庭宣判:日后凡包头饭馆要倒面汤,需朝街连喊三声“有无佳州喝面汤的?”如无人应声,方可倒掉。从此“佳州老乡喝面汤”,这有几多讥讽、又有几分传奇的口头禅便流传了下来。 一则是陕甘宁边区组织移民开荒,来自佳县的移民队仅仅因为有几分荒地可垦,便感恩戴德,一路唱着《东方红》到延安。谁知这一唱便来了个惊天动地!《东方红》不但作为人类送上太空的第一首乐曲彪炳史册,而且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 长期的艰苦磨难,使这里的人特别耐贫瘠,又特别能付出。解放战争时期的沙家店战役是国共力量消长的战略转折点。在此关键时刻,为了支撑战局,佳县人民一年交七次公粮,杀耕畜、献籽种做出了巨大牺牲。正在运筹帷幄的毛泽东,忧心忡忡地三次约见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问:“再打一仗,坚持一个星期到十天粮食够不够用?”张坚定地说:“够!粮吃完了我们还有一万多只羊,羊吃完了还有牛和驴,说什么也要把战争支持下来。”面对如此伟大的人民,毛泽东热泪盈眶。也可能是有这次对话的经历,10月18日张向毛索要题词时,毛欣然为佳县县委题赠:“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领袖的博大胸怀,更能找到“三个代表”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 佳县是黄土文化的富集区,千百年来佳县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奉献了一束束珍贵的艺术奇葩。徜徉在这独具艺术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海洋里,细品那饱含民族精神,洋溢黄河魂、黄土情的民间艺术,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给人以智的启迪。 说起民间艺术,当数民歌、剪纸。佳县剪纸不失一般剪纸的精巧、明快,更有纯朴、笨拙的独特风格,特别惹人喜爱。经世代陶冶,佳县剪纸的应用已达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境地。花鸟,山水、人物、建筑或传说、典故,无一不成剪纸表现对象。不但老妪少妇能信手拈来,就是学生顽童也能小试牛刀。你从结婚嫁娶;生辰寿诞、暖窑乔迁等喜庆场所,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户里户外那无处不在处处在的五颜六色、多彩多姿的窗花吉符,可以看出剪纸在佳县的普及程度和在佳县人生活中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精美绝伦的佳县剪纸,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居窗花,至少作为一种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继中央电视台专题展播后,又飘洋过海,在世界艺术之林尽展风姿。 佳县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分支,更因《东方红》而声名大振。我们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哭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唱红了天的便是这《东方红》了。哭恸了地是指由米脂唢呐曲牌《粉红莲》而来的现行哀乐。唱出一个新天地是指清涧的《翻身道情》。1942年进城唱秧歌的张庄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用他朴素的情感和语言、用陕北民歌曲调,唱出了时代的心声,也道出了“谋生存”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可能是为了有点文学色彩,专业人员将原词“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无怪《东方红》一俟唱出,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风靡天下。 令人叹服的是,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也出自佳县。1920年左右,螅镇荷叶坪村春节表演搬水船节目,黄河船工李思命出演艄公,以艄公与坐船姑娘对唱的形式脱口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演出结束后,村里人都夸词曲编的好,同村的李韶华老先生便将词曲整理固定下来。由于此曲音韵宽广优美,歌词清新上口,所以很快就在黄河两岸传唱开来,成为黄河文化的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细细想来,一介既不识字、更不识谱的深山村夫的即兴之作,我们好些科班秀才可能一辈子也挤不出来。这,也许就是生活;这,也许就叫文化! 感悟铁佳州,不得不提到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铁杆庄稼的枣树。人们只要到佳县乡下走一遭,都会说这里是个苦焦地方。然苦焦地方也有甜蜜事业,枣树就偏偏对佳县情有独钟,成了佳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来的看家树! 尽管与大自然抗争,使枣树身无一尺直、枝无一条正,然而她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占据了佳县几乎所有的沟沟岔岔、坡坡坬坬,尤以黄河沿岸最成气候,成林成片,以她的无私奉献与佳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佳县人最可夸耀的便是这满山遍野的枣树了。而枣树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朴实无华的风格成为佳县人的精神象征。史载佳县从北魏起就已栽植枣树,朱家坬乡泥河沟村的一株1300多年树龄的枣树至今生机勃勃,果实累累,被称为枣树王,收入中国《枣树志》。佳县红枣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含糖量适中等特点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北京同仁堂志就有“佳州大红枣、入药医百病”的记载。 枣树是中国的土著树种,世界红枣的99%在中国、中国红枣的90%在黄河两岸,用枣农的话说,能看见黄河水、听见黄河声的枣最好。佳县的红枣多集中在被称为陕西三大贫困带之一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正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记得在“以粮为纲”无粮吃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佳县人是揣着红枣跑出去另谋生路的,又不知有多少人是靠着红枣炒面硬撑过来的。 沿黄地带立地条件差,“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几乎是生物禁区。但就是在这种风化石、料胶地里,只要栽上枣树苗,她就会枝繁叶茂、义无反顾地生长开来,这对无地可种、无粮可收的土石山区农民来说,枣树确是地地道道的救命树! 今天,发展红枣产业已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简单欲望,而是佳县脱贫致富的小康工程。佳县枣好,红枣的市场前景更好。在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质量的今天,被称为维生素丸的“七品官”(果品、食品、药品、补品、礼品、贡品、工艺品)红枣备受青睐。正是挟天时、地利,县上将“一红一白”(红枣为拳头的农业产业和白云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列为工作之重,现红枣面积已过40多万亩,人均枣树过50株,红枣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2.7%,创税更占到财政收入的44%,红枣在佳县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枣树正日益成为佳县人民的摇钱树! 感悟铁佳州,那山,那水,那人,那物,一样样生铁似的,朴实无华。你看那枣树,既不婀娜,也不挺拔,但她给人以果实。当春天桃红柳绿红火过一阵子后,枣树才开始发芽放花,那花也着实不敢恭维,蝇头大小,平平淡淡。不过,谁能说这平淡里面不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生命力?且看那一到秋季,红枣便将层林尽染,让万山红遍,大有天地间舍我其谁之气概。 红枣是大自然的精灵,有了红枣的点缀,佳县多了几分生气,少了几分荒凉。试问:红枣的生命礼赞,不正是铁佳州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王建领,1997~1999年任佳县县长,2003年任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作于2003年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