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黄河岸头铁佳州 王建领 当黄河从晋陕峡谷冲泻而下时,佳芦河突破千嶂百岭投入黄河的怀抱,在这两河交汇之地,便是华夏文明所孕育的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佳县。 佳县古称葭州,因佳芦河两岸芦苇茂盛故名。然而斗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无情侵蚀,佳县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早已不是什么水草丰美之景,而是铁佳州的神韵了。 至于何人何年何处给佳县冠以铁佳州的美誉,今已无法考证,但大凡到过佳县的人无不感慨,这活脱脱一个“铁”字,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感悟铁佳州,最给人以灵魂震撼的当数其铁打江山、独特地理。佳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结合部,像一把美丽的倒挂琵琶依偎在祖国母亲河身边。那怪石嶙峋的一座座裸岩石山,那连绵起伏的一片片无垠明沙,那广袤浑厚的一道道黄土高坡,不但与江南水乡山色相比别具一格,就是在大漠塞北也是独领风骚。乘兴登高,把酒临风,极目四望,好象惟有此地才能抒发那“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的冲天豪气。 更令人叫绝的是那扼山襟水的佳县山城。佳县城带芦水、襟黄河、雄踞在葭芦山巅,三面悬空,虎视黄河,只有城北炮台梁一线饿墕与北来山脉相连。因其险要地形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北宋元丰五年在此筑佳芦寨开始,历朝历代加修扩建,硬是依山就势在悬崖陡壁建起一座钢浇铁铸般的全蝎状城池。登上被称为佳县城标的凌云鼎,远眺晋峰腾云东来,近照黄河浩荡南去,石山、石城、石板街浑然一体,谁人在此能不被这天人合一的美景所折服?领略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意境,真可谓酣畅淋漓,快哉快哉。 佳州城依山据险,进可击、退可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史上抗外敌、拒日寇名不虚传。抗战时期,日军占领三晋直逼山城。但在黄河天险面前,在众志成城的守城军民面前,鬼子终未敢越雷池一步。倒是由于人口激增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盲目扩建,山城的好些标志性建筑被损毁。这里最具戏剧效果的插曲是,在狂热政治效应感召下的广场建设。佳县城奇就奇在她完全建在窄处仅四十二米。就是在这样的局限内,人们还是折挪地在城中修了一个没有正规篮球场大的广场,虽被响亮地命名为“东方红广场”,却更多地被人戏称世界上最小的广场。 虽从“文革”后期开始,山城多有破坏,但千年城郭遗风尚存,也可能是据险扎寨这一冷兵器时代普遍原则在起作用,西汉时这里就有圜阴县建置,到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为佳州,在陕北的行政地位十分重要,长期领神木、府谷、吴堡三县,最多时领山西临县等8县。遥想当年繁忙的黄河水运、频繁的军事活动,远不是今日既无国道、又无铁道的地位。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现代脚步的迟缓到来,倒为山城留了几分宁静和沧桑。尽管现今城内很不协调地堆起了许多冷冰冰的所谓现代建筑,但古城、老街、小巷、窑洞、酒肆、四合院还顽强地向人们昭示着她的价值。无怪自京城、外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到山城一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佳县山城在中国城建史上当属仅有,忙不迭地联名上书要将山城当文物保护。如真能付诸实践也算是山城有幸,苍天有眼。 感悟铁佳州,更值得一书的是有钢铁般脊梁的佳州人。说来使人难以置信,现在看来偏僻闭塞的佳县,竟是陕西省有史可考最早进入城市文明的地方。 佳县朱官寨乡石摞摞山,地处五女河边,只要上山,人们一眼可以看出,上残存的蜿蜒起伏的破壁残垣,不但掩饰不住、反而更加凸显出她过去的辉煌。单就是散落在山间城内的石器、陶片就令诸多文物贩子激动不已。果然,2003年7月至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石摞摞山遗址考古发掘队,在市县文化文物部门和当地老乡配合下,对石摞摞山的第一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就认定该遗址是全国少有、陕西境内现存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石砌古城堡遗址,大约距今4500多年历史。虽比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晚近500年,但相对于半坡的土结构,石摞摞山的全石砌结构,可是城建史上的一大飞跃。 从8000平方米已发掘的现场,可清晰地看出环山外城、山顶内城和环外城宽达10米、深达6.5米的城壕。石摞摞山不但城垣面积大,而且城套城、城外有城壕,其建筑结构之完美、形制之清楚,远远超过中国北方现存的其它同类古城。仅此而显现出来的巨大考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将为榆林文化事业添上精彩一笔。为此,省文物考古发掘队已郑重建议申请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近期对该遗址作进一步的挖掘考证,到时说不定还会给人以更大的惊喜! 作为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后贤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谱写出了自己可歌可泣的文明发展史,在佳县2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圈可点的又何止一个石摞摞山! 熟悉佳县的人都知道,佳县的寺多、庙多,仅以寺命名的乡镇就有三个。到乡下随便一间,当地百姓可以如数家珍般一口气说出几十处名胜来,有被称为“南方景”的云岩寺、忠孝净土五女清风祠,有野壑藏秀的佛堂寺、悬崖石窟化云寺等等,不一而举。这种对宗教的虔诚,也有人会斥之为封建,但我认为这正反映了佳县人的一大个性——执着。 正是出于对宗教的崇拜,先辈们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不是么,被称为“关西名胜”的白云山道观,不仅以其西北最大道观而在道教领域独树一帜,单就辐射秦、晋、蒙、宁等省的影响力,特别是每年几大庙会期间,蒙汉各族众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形成的如潮人流所折射出的旺盛人气,是其它一些庙观无法比拟的。人们总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和祈祷而来,那些平时花一个子都要硬抠细掰的老实巴交的牧民乡客,在祖师爷殿前都会毫不吝啬地、甚至大把大把地上布施。也可能真诚总能感动上苍,众多许愿的人果能如愿以偿,以至白云山神的灵验越传越远、越传越大、越传越玄。连明神宗都按捺不住,朱翊钧帝为白云山亲颁圣旨,赐御制道经4726卷。正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信条。 到了公元1947年九月九庙会,转战陕北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可能被周边强烈的氛围所感染,饶有兴趣地登山逛庙会,与民同看古装戏《反徐州》,褒扬传统文化,又挥毫为佳县晋剧团题词“与时并进”,则成历史之美谈。 当年的开山道人李玉风怎么也不会想到,白云山这一道教活动场所正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旅游目的地而日渐红盛起来。白云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道观所在的对龙岭四周,群峰起伏,重岩迭嶂,山岭嵯峨,沟壑幽深,被当地人敬称为“老爷河”的黄河从山下呼啸而过。远眺白云山似巨龙从天而降,一头扎入黄河戏波汲虹,山形水势融为一体,实为天成之作。山上山下那价值连城的壁画、牌匾,那惟妙惟肖的雕塑、石刻,那巍峨壮观的建筑、古木,交相辉映,大放异彩。游客从365级神路拾阶而上,俯览山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仰望山上,玉宇琼阁如仙境;再看道观,殿宇森严,楼阁凌空,古柏参天,曲径通幽。每天从早到晚,木鱼声声,香火袅袅,经声道乐,晨钟暮鼓,不绝于耳。置身其中,都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难怪游客至此,都会如醉如痴,留连忘返。 下得山来,逆黄河而上,人们都会被险峻奇秀的香炉寺所吸引,香炉寺东临黄河,西靠山城,三面凌空,拔地兀立,寺前一直径5米、高20米的独立巨石上,巧夺天工地建有一观音阁,阁与寺有一米宽的一栈小桥相连,远远望去确似大自然中的一山水盆景,极富灵气韵趣。在陕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刘文西、陈宝生等都有以香炉寺为题材的力作。随着电影、光碟、画册的聚焦宣传,近年来声誉鹊起,成为黄河文明的一个亮点。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