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本县文人官宦写过一些奏疏、序、碑记、墓志铭等散文类的文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性。印行过文集的有:宋朝韩彦直的《水心镜》167卷,明朝郝汝松的《假我集》、郝宗元的《野云子天问集》、郝濬的《孟浪子醉中集》和《西河吟草》(内外篇)、张若文的《强应别集》,清代马馨的《省斋诗文集》等,这些文集皆未留传下来,其中应该有散文类作品。1939年,本县著名作家延泽民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了不少散文、小说,他的主要作品在《人物志》中已作介绍。 建国后,五十年代青年业余作者开始成长,但处于创作初期,成绩不大,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只有马军政和高一飞合写的报告文学《到处都有人民的警察兵》和孟振明写的报告文学《倔强的小伙子》。六十年代前期,小说创作渐有起色,牧笛首先在《延河》上发表了处女作《三锤》,接着又发表了《开学第一天》,同时,雷鸿儒也在《延河》上刊出小说《春莲》。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刚兴起的创作热潮很快冷落下去。“文革”期间,只有雷鸿儒在省级报刊发表一篇小说《一堂没讲完的课》。“文革”后,一批青年业余作者很快成长起来,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热潮。首先发表作品的有延鸿飞、张泊、刘汉腾、薛建林、李冠春等人,继起的有魏常瑛、马向星、朱继德、马志德、常胜国、林荫、张少生、张建伟等人。这批业余作者先后在全国、省、地、县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有延鸿飞的小说《二旦》、《山山香连连》,张泊的小说《归乡》(刊《小说林》1982年第10期)、《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散文《白云山漫记》、《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和统万城》,薛建林的小说《闷棍》和散文《应该竖立的墓碑——写在蒙恬墓上》、《络腮胡与眼角纹》、《李自成兵溃与西安城免焚》,李冠春的散文《春节与诗》,魏常瑛的小说《剪鞋样》、《油灯》、《秘诀》、《新书记》、《喜》、《“老槐树”的故事》和报告文学《夫妻企业家》,马向星的小说《新来的书记》和报告文学《创业者》(获1989年陕西省“腾龙杯农民企业家赞征文”优秀奖),朱继德的散文《家乡在我的记忆中》、《<三十里铺>中的三哥哥和四妹子》,马志德的小说《碑》和报告文学《小镇油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常胜国的小说《太阳洼的亲娘》、《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俺娘》、《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林荫的散文《云》、《背山》(刊《人民日报》1989年1月16日,并获该报文艺部举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山沟》、《归山》、《幽境》、《沉浮》、《我将重新起航》,张少生的散文《我是活生生的现代人》、《多梦时间》、《自由的畅想》、《天下名州,人才辈出》、《韩世忠降烈马》(与李天佑合写),张建伟的散文《陕北的燕燕》和报告文学《车轮交响曲》、《无定河畔的春光》、《洒遍无定都是情》、《时装纪事》,等等。另外,任《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的本籍人汪波清,1962年返家时写了散文《家乡的蛙声》(刊《人民日报》1962年8月31日),陕西著名散文作家刘成章1984年来绥,写了散文《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刊《西安晚报》1985年1月13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