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们的故乡素称金周至。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所以对周至的山水风物、父老乡亲,有着绵绵的情意。这些年远离故乡,或是走南闯北,浪迹天涯;或是越洋过海,身处异国,青少年时代发生在故乡的人和事,总是时时刻刻挂在心中。无论相隔得多么遥远,总是魂牵梦绕着秦岭渭水之间的这片热土。 不久前,乡友王安泉把他主编的《周至县志》书稿送来审阅,使我们得以先睹为快。这部志书4易其稿、10改篇目,精心编成,符合体例,结构严谨,观点正确,地方特点突出,叙事简洁流畅。所记史实,均有据可稽。可谓熔铸古今地理、经济、社会等资料于一书。阅读中,目移神游于故乡,情思无限。 周至县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北临渭水,南有秦岭主峰太白山,它以高峻、雄奇、神秘、富饶而著称于世,“太白积雪六月天”历来是关中八景之一。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以太白为字),曾登上太白山,写下了雄浑豪放、瑰玮绚烂的《登太白峰》、《古风之五》、《蜀道难》等浪漫诗篇,吟出了“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的千古绝唱。太白山上的高山湖泊群,蔚为壮观。其中四湖银练相连,孕育了黑河源头,泻入千林万壑之中。在黑水峪口,清流划破东西石,群山环抱仙游寺。唐元和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寺中和友人把酒论古。还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出峪口东行不远处,便是翠竹绿树环绕的楼观台。西周时大思想家老子李聃的主张在诸子百家中号称天下第一,他曾在此著《道德》五千言。台内今存篆书《道德经》,为该书著名版本之一。由此再往东10余里,就是秦岭第二高峰首阳山。商末周初,伯夷、叔齐曾在山下“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太史公司马迁称其“积仁洁行”。故乡的山山水水使先贤圣哲的灵性感悟,也陶治了人民的精神情操。 在陕西各县中,金周至素负盛名。勤劳善良的故乡人民世代相沿、流血流汗开发出来的这块地方,北部平原是著名的粮仓,清代乾隆年间曾在这里的常平仓屯粮数十万石,救济过周围各县的灾民。南部山区是矿产和林特产品蕴藏颇丰的宝地,有16个矿种,其中黄金储量较大。先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西汉的马融,曾苦读于仙游石宝。唐代的卢纶、岑参、刘长卿等大诗人,长期居住在周至,写出了灿烂的华章。宋代的赵瞻,历经3朝,有著作11种。元代的萧惟斗,隐居周至,学成一代通儒。王重阳隐居南时村悟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教派。明代的赵崡,精于书法和金石学,所著的《石墨镌华》为后世所称道。王三聘辞官归里,著有《古今事物考》,为传世之重要辞书。明代周至戏曲也比较发达,由进士张附翱组织的张家班,被称为中国戏剧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班社。该班的著名女演员王兰卿曾红极一时。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李二曲,自学成才,曾讲学于江南和关中,著述甚丰,在我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路德以翰林学士入军机部,后辞官回乡从事教育,一时学子如云,所著的《柽华馆文集》,成为当时许多国家的经典教材。清末民初,著名地理学家刘崑玉,主持中俄勘界,著成西北史地著作10余种。到了当代,周至籍的诗人、作家、教授、学者、政要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周至原为盩厔。以山曲水曲而得名。盩山厔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人名士,他们又以杰出的成就和贡献来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 我们的故乡积淀着深厚的民间文化,这是人们吸取精神营养的源泉,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爷爷那永远说不尽的传说故事,母亲哺育婴儿时的童谣,姑娘绣花时的小曲,渭河船工的号子,秦岭厢工的山歌,时时都在我们游子的心弦上弹拨。皮影戏高亢、悲壮、苍凉、悠远的弦板腔,木偶剧韵味清越、婉转悦耳的眉户调,自乐班高天流云、雅俗共赏的道情戏,元宵节莲花姑娘清脆悠扬的绣荷包调。还有故乡人闹社火、跑竹马、耍龙灯时锣鼓喧天的雄浑气势,笙笛齐奏的欢快气氛,唢呐入云的高远气韵……。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常常在我们心海里荡漾。其中,对我们影响最深的,还是故乡人爱看的大戏秦腔。儿时坐在爷爷的肩头看戏,台上白脸奸贼受到惩处时,我们和大人一样高兴;台上忠臣蒙冤受屈,也和大人一起抱打不平。少年时每逢乡间唱大戏,只要得空,便要到台下看个够。50年代长安书店出版的秦腔小剧本,成了我们课外的重要读物。板胡、二胡也是课余娱乐的伙伴。每次放学回家,野地里有谁扯开嗓子吼起乱弹,也要凝神驻足听几句。耳濡目染,使我们和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上中学时积极参加学校文工团的演出,并自己动手画布景、作道具,排演了大戏《血泪仇》、《两颗铃》等等。我们虽然长期在外从事文化新闻宣传工作和文学创作活动,经常看到许多新颖活泼的文艺节目,但心灵深处仍然忘不了家乡的秦腔戏。一听到秦腔音乐,就象回到家乡吃酸汤大面、臊子搅团一样有滋有味。回首过去,正是故乡的民间文化哺育我们走上了文学之路。每每想起这些,心头便涌起一股殷殷的感激之情。 周 明 骞国政 1993年5月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