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有座山叫谢家山,名曰谢家山,其实现在一个姓谢的人也没有。据说以前是一姓谢的人买下这座山做庄子,天长日久,人丁稀薄,国民党抓壮丁谢家人绝了后。此时丁姓人家从黄家沟搬迁过来避难,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其间也有其他姓氏的人搬来居住,但以丁姓人居多。
辛勤的谢家山人在此修田造地,将平整低缓地段夯土垒成田坝,修堰引沟渠水灌溉,种上稻谷。坡度稍大的种玉米、小麦,兼种大豆、绿豆、红薯、豌豆等杂粮作物,为了保证土壤的肥力,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倒茬种油菜、芝麻、花生、魔芋、苎麻、棉花等经济作物,兼有兴桑养蚕。陡峭的边坡地种树,杉树、漆树绿油油的一片,远观像翠绿的屏障。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着勤劳和智慧,养育着一代代人。
风如椽的画笔横扫村落,土地、田坝,构成新月形、涡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那些叫不出形的多边形。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跟蓝天相接。一座座房屋掩映在画屏之中,就像娉婷女子的眉眼,身着深浅不一的绿色裙带。
蜿蜒而下,距离山脚100米处是一个方园5里的平坝子,这里是梅子园小学的旧址。取名梅子园,是因为国民党部队在安康金州吃了败仗溃退至高皇山,死伤无数,行至牙公山,时至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士兵丢盔弃甲,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淋,口渴难耐,不断有人倒下。一军官站在牙公山顶,极目远眺,灵机一动,抽出令旗,大喊一声:“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坚持一下,走到哪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士兵们闻言精神抖擞,奋力向前奔去。踏过余家堡,穿过毛草坡,来到地亩庙,真的有一片梅子林。士兵们吃过梅子解渴后继续赶路。所以此地就取名为梅子园,因为黄泥巴坡上长满了茅草,土名又叫茅冈岭。1952年由梅子园村和石梁沟两村村民修建,取名茅冈岭学校,两村孩子都可以在此上学。1979年改为梅子园学校,2005年因资源整合,撤并到西河中心小学,学校卖给附近的村民。
梅子园学校是一所完小,我1990年至1992年在此校就读五六年级,因为石梁沟小学只有四年级。1998年至2005年我在此任教。学校6个教学班,7名教师,我刚中专毕业,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兼六年级班主任和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那时多数的民办教师或者是老教师,孩子们争着让我当他们的班主任,衣着发型都受到模仿。我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关心特殊儿童,尽量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下课后教他们打乒乓、打羽毛球、踢毽子、做游戏。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两个周一次的少先队队活动,全校一百名多名少先队员在一起,按照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猜谜语、歌咏比赛、作文比赛、绘画比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渴求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我偶尔给他们讲一点电脑知识,描述大山外的精彩,当时的他们不知电脑为何物,还是津津有味地边听边想象。后来有一个家境殷实的干部托亲戚在外面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专门请我去给做指导。那时在学校苦活累活是我们年轻人的,再累睡一觉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记得一位过世的领导说过:“叫你做得事情多,是对你的重视。”那时的我除了能吃苦,也好学,一有时间就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带操和简谱就在那时学会的,在村小什么课都可能带,都要会带。办公桌上经常出现孩子们送来的鲜花,或是橘子、板栗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感谢那段时光积攒的能量,使我在后来有一段阴霾的日子不至于太恐慌。
学校是个四合院,砖木结构,南北两栋房子是教室,西边是教师办公室,东面是围墙,中间是一个莲花形的大花坛,种着各种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就像一个大花钟。学校没有自来水,师生用水要到两里外的水井去抬,非常危险,那是一段崎岖不平的黄泥巴上坡路,晴天好一点。下雨摔跤是常事,让人心惊胆战。后来在的王辉老师﹙已故﹚带头下,组织村民捐款,师生背沙子打蓄水池,从谢家山半山腰引来自来水,有效解决了师生吃水的问题。围墙外是操场,操场四周是学校的菜地,那时每周有两节劳动课,带着学生们种菜、拔草、收割,在实践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从学校到山脚有二里多山路,全都是黄泥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崎岖不平,稍不留心,就会摔倒,后来师生齐动手,在河边背沙子铺路。铺过沙子的路好走许多,我来来回回在这条路上走过几千趟,从青涩走向成熟。路旁的大树见证了我的爱情,清风给了我婚姻的祝福,花草虫蝶和儿子嬉戏过,青石目睹了我曾经的艰辛和努力。季风划过的原野,葳蕤的草,荒芜了旧事。
谢家山的村民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就请老师多用心。他们无以为报,但念念不忘,每年冬天,杀猪后一定要请老师去家中做客,做上一桌好菜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和照顾,一圈圈陪酒、夹菜,自己不醉不休,有时还让孩子来敬酒。那时的梅子园学校在全乡11所小学中成绩年年名列前茅,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丁贤良曾经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这位受中共军委表彰的军官,是谢家山丁进忠的三子,上学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95年入伍,成了新疆边防战士。当兵期间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现代作战理论和技巧,信奉“演练就是实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色。部队在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大的恶劣环境中,开展体能、擒拿技术训练,丁贤良宛如庄严雕像,两次荣获三等功,时任少校军衔。丁贤良是边疆的好战士,也是父母的好儿子。每隔三四年回家探亲,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尽孝,儿子懂事,妻子贤惠,好一个上慈下孝的典范。在父母身边的兄弟四人也非常孝顺,让父母安享晚年。百善孝为先,胸中有国有家者,堪称大丈夫。丁贤良于国于家堪称大丈夫,这是父母的骄傲,是谢家山人的骄傲,是西河人民的骄傲。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好儿郎,怎会不国富民强,怎会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抬望眼,群山静默,峰峦叠嶂,蜿蜒逶迤,谢家山人有铁一样的脊梁。锄犁的农人吆喝着,偶尔甩动鞭子,老牛闷声不响。落日西沉,农舍屋顶的炊烟袅袅幻化成思念的网,遥寄给在外奋斗的儿郎。
长长牧笛在吹,舞动灵魂。夜幕降临,倦鸟归巢,空气中隐约有饭菜的香味。有农人扛着犁耙,牵着牛从山路走过。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似乎能听见生命拔节的脆响。
奇迹来自勤劳的手,纯朴的脑,劳作的身影有着最接地气的高贵!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