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四)熬板糖
入冬后的山村一片荒凉。大山累了,它瘦骨嶙峋,饱经风霜,像正在憨睡的老人。树木枯黄,只偶尔能看到一片翠竹倔强的挺立在寒风中,像半老的徐娘,极力保留着年轻的风韵。水是真的瘦了,扭动着瘦弱的身子,泛着凌凌的光,在乱石滩间悠悠远去。
人们总有办法打发这些寒冷的日子。当地的男人擅长烤酒 ,女人则精通熬糖。冬天,每家都会烤酒,熬糖。有了酒和糖,荒凉的日子里便充满温情。酒和糖,就像这里的男人和女人。
唯有小孩子,不懂季节变换,不知热也不知冷,喜欢在雪地里玩耍。支一个小筐,丢几粒玉米,捉弄啄食的小麻雀。小时候,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我们常 干这事。
奶奶要熬糖了,我们就会暂时把麻雀忘掉,帮奶奶熬糖,更快乐!
奶奶要看当年家里收的红苕多还是包谷多,再确定用红苕还是用包谷熬糖,因为这两样都可以用做熬糖的原料。熬成的糖统称板糖。有时高兴,还问问我们爱吃哪种糖。有爱吃包谷糖的,也有爱吃红苕糖的,我们常常让奶奶拿不定主意。那时没吃过巧克力,无论是包谷糖还是红苕糖,都以为是世上最甜的糖。时至今日,我也是这样固执的认为,板糖的味道赛过巧克力,板糖里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奶奶大清早就忙活开了。她先把包谷磨成包谷粒,放清水里泡着。下午,吃过晚饭以后,我们也能帮奶奶推磨,帮着把泡好的包谷粒磨成浆。然后我们烧火,奶奶把所有的浆全倒在大锅里,加一些清水煮。除了烧火,其他的事奶奶是不会让我们插手的。她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样的:“熬糖吊酒,充不得老手。”我们似懂非懂,只得用无比崇拜的眼神看着奶奶忙碌着。 奶奶拿个貌似船桨的大木铲子,不停地在锅里搅动。两灶柴烧完后,奶奶说声“熟了,熄火”。我们一看,这哪是糖啊,还是一锅滚烫的面糊糊而已。奶奶加入冷水继续搅动,就像老道的魔法师在施展魔法。她拿出不知什么时候长好的麦芽,磨碎,倒入锅中。她说这叫“点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们看到锅里的面糊糊已经变得清清亮亮,水变成了糖水,面变成了糖渣,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奶奶到底是老手啊。 接下来是过滤以及熬制。用包袱滤出糖渣,将糖水倒进锅里,继续用大火烧开,使其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整间屋子里水汽弥漫着,我们都有些睡意朦胧,却使劲睁着眼,看奶奶时不时的用铲子搅搅,看看,闻闻,生怕错过了出糖的神圣时刻。
锅里的水越来越少,灶膛里的也要越来越小,越到最后,越不能心急,要小火慢慢熬。这是奶奶的经验。
锅里的糖水正慢慢变黄,变稠,成了胶状。奶奶用铲子搅搅,提起,在铲子的边缘结成了一片透明的糖片。稍冷,指尖轻轻一弹,糖片碎了,正是板糖出锅时。我们睡意全消,忙不迭的捡一点碎片塞进嘴里,一直就甜到了心底里。终于等到了出糖的这一刻。奶奶还没完,她还要等。
又烫又粘的糖粘在牙齿上扯也扯不离,只顾得悄无声息的用舌头使劲舔了又舔。奶奶的魔法表演又开始了。她把擀面杖插进磨眼里立着,然后拿着温热的一坨暗黄色的板糖,绕在擀面杖上来回拉长,谓之“拉糖”。这是奶奶的密招,我家的糖比别人家的糖漂亮好看,全靠最后这一招。糖越拉越亮,透过亮光,还可以看见糖里鼓起了一个一个极小极小的气泡,亮晶晶的,像天上掉落的小星星。直到暗黄色的糖变成透明的金黄色,糖就拉好了。尝一下,比先前软和,好吃。
奶奶撒一层熟包谷面在小簸箕里,然后小心地放进板糖,收好。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那甜蜜的味道无数次在我的梦里重现,仿佛时光倒流,我永远是那个围在锅边吃糖的小女孩。 后来,大部分板糖熬成糖稀,制作米花糖,包谷花糖,芝麻糖,天星米糖,核桃花生糖等等。过年的日子也跟糖一样被奶奶的手拉得长长的。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