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平利锦屏因出土东汉画像砖而名声鹊起,其中"西城虎"、"晏乐百戏"和"龙"纹画像更是名噪京华。万山之中,突然出现这些形象生动的历史艺术瑰宝,不能不使人生发无穷的遐想。因此,来安康旅游的文化人,都想去锦屏看看,在这凝聚先民们聪明才智的地方,到底蕴藏有什么秘密?于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来了,省内外一批知名画家赵振川、郭全忠、邢庆仁等也接踵来了。我和谭宗林君,几乎每月都要陪这些墨人骚客前往锦屏寻幽探胜,那里的一山一水,也就一点一滴地刻印在脑海中,汇聚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锦屏山位于老县镇西南二里,汉白公路穿境而过,灌溪河水绕山麓西北流入黄洋河,数步一曲,清流潺潺,为涌雪,为跳珠,环曲可爱,是以"灌溪百折"便成了平利旧县八景之一。河对面浅山起伏、几垅禾田,几湾竹林,几处人家,配上高低欹斜的树木。纵横曲折的溪流,山有来脉,水有去势,开阖变化,无一处不是图画也。而锦屏山则灌木丛丛,古树参天,老干苍藤,烟笼雾锁,是为老县镇之祖山。其山形一收一放,一张一伏,锦屏街就建在这渐开而势转,欲动而势张的两峰水口上。把建筑空间与自然完满和谐的流一在一起。我们曾沿着松间小路向上攀登,山脊两旁是幽泉深谷,泉水叮咚,鸟声婉转,松涛飒飒,奏成十分动听的天然交响曲;所谓"天籁清人耳,自然闲人心",这种高逸闲适的境界,对处在嚣嚷的都市文明的我们,总算有幸体会到大自然的幽邃宁静。登上山顶,但见群峰耸翠,重重迭迭的高山,一个峰头接一个峰头,恬静地依偎着东面碧霞横黛的女娲山,汉白路与灌溪河水,象一条飘带从中间穿过,转弯处系着老县镇,屋房栉比,灰白相间,掩映在葱郁翠绿中。若把女娲山比做朝案的话,则锦屏就是原老县的靠山,如此一处风水佳地,无怪引起人们的青睐。
其实,锦屏的青山秀水,早在西汉末年就被古人发现,并在这里显露出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在一座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纪年墓中,出土的"八千万岁"铭文砖和"鱼化龙"、"豕变虎"画像砖上,我们就已知道先民们十分钟情这里的山水,希望它们"鱼龙变化",万古不灭。果然,唐王朝置平利县,就选在这里筑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平利教谕刘博在《重修县治碑记》中说,所以选在这里筑城,是因为平利"在万山中,接蜀楚之境,左有女娲仙迹,右有锦屏神异,前则灌溪萦纡,后则月河旋绕,群山耸峙,万木萧森,诚胜地也。"清朝康熙年间兴安知州刘德新,在《至平利县》诗中,便有形象的描写:"岭嶂层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止许白云耕。仆夫叱驭青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这里的岭嶂层围,指的就是锦屏山。虽然其时县城规模狭小,"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但总算是由一个土旷人稀的聚落而成能施政令的县治,应该是"鱼龙变化"了。后来几经重修,"设桥梁以通往来,开市肆以集商贾",终于规制完备,渐成胜区。因此,到了乾隆十七年(1751年),武进名士黄宽莅任平利知县,才有时间"览山川之险要,观风俗之厚美",慨然以修《县志》为已任。于是广为搜集,"至遇名山佳景,亲加诗序,以昭盛致。"对作为县城靠山的锦屏,则更是情有独钟,他说:"锦屏山高数百仞,环峙城之东南西三面。出城不数十步即是山麓,城中人起居饮食无不与山接者。每至三春时,草色如茵,花容若绣,嫩绿嫣红,辉映几席。昔人云:"城市山林,莫逾于此"。并有诗曰:"青葱山色总当衙,生致春来喜渐加。翠滴中庭清影足,何妨满取是烟霞"。于是"锦屏春霁",便成为平利旧县八景之首。
嘉庆年间,白莲教蔓延川鄂陕边境,清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改迁县治于白土关,成了现在新平利县城,这里很自然就有了老县的称谓。而所云"锦屏春霁"的八景景观,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就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然而,显晦有时,在二十世纪末的一天,突然一声春雷,那条蛰伏2000多年的"龙"纹画像砖,首先从锦屏山上破土而飞,接踵而来的便是那条充满活力的"西城虎",龙腾虎跃,锦屏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名闻遐迩。于是作家来了,诗人来了。画家也来了。诗人领悟的是人文精神,画家体会的是山水真趣,而这一切又都融进了锦屏山那完满和谐的自然境界之中。得时而写者昌,这就是锦屏山万古不灭的秘密所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