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插秧的农时季节。
清晨,布谷鸟那“布谷!布谷”的啼叫声,不断传来,给人一种清新喜悦、高旷幽深的感觉。布谷鸟,我们习惯叫它“阳雀儿”,是冬尽寒去,天转暖和时才有的雀鸟。还有“背背篓”雀、“快黄快割”雀、“麦枯”雀,“涨大水”雀等,我们都叫它们为阳雀。其实,它们都属候鸟。候鸟们的叫声,是伴随着农时节令的转换而变化的。当春季来临时,春鸟儿们便飞回来,用它们那悦耳的鸣叫声,唤醒沉睡的大地,俗有“阳雀站在高山叫,啼破就是春”的唱词。其意是这些阳雀的一声鸣叫,宣告大地转暖,山河回春,新的一年,新的季节又开始了。而当春笋破土时,那“背背篓”雀儿五更半夜叫个不停。人们知道,上山搬竹笋的时候来了,也是犁耙下田,提篮下种的季节到了。而“快黄快割”雀儿叫时,则是既催促小麦等夏季作物尽快成熟,又告示人们要加快收割,颗粒归仓。那“麦枯”雀儿一叫,便到了夏争一时的抢收时令。候鸟们在各个不同的季节,叫出不同的音符,唱出不同的旋律。而布谷鸟的叫声,则是催促人们,该犁田耙地,插秧安苗了。尽管现在我们这里已很少插秧,许多田坝变成了桑园、茶园、果园或居民点。但那布谷鸟却依旧穿梭于一河二岸,巡视在田坝上空,布谷声声,乐此不彼,其高亢的声音,震荡在青的山,绿的水之中,使人们格外怀念过去插秧季节,那人欢鸟叫,生机盎然的情景。
过去,插秧(我们习惯叫栽秧)对于农人(农民们对自己的戏称,相对于工人而言)们来说,是一年四季,春种秋收中最大的农时喜事。俗话说,小娃子盼过年,大人们盼栽田,新年新季,插秧定苗,一家人一年的日行就有指望了,所以,每到插秧季节时,人们个个喜出望外,乐在眉梢。整田母、下芽子、犁田翻胚,看水管苗,忙的兴高采烈。而到了秧苗满月,大田移栽时,更是象办大喜事一般,家家户户,煮葵烧笋,宰鸡炖肉,熬糖做酒,置办酒席,喜气洋洋。那时栽秧很有讲究,一般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得有一家在当地有声望或日子过的比一般人家强,或做庄稼把式大,或辈份高的人户打头先栽,叫“开秧门”。也就是说,经过这一天,人们便拉开了栽秧安苗的新的农时季节的序幕。开秧门这天,很是隆重热闹,充满喜气,男工女妇都主动赶来无偿帮忙。男人下田,女人帮厨。主人还要接亲朋肆友前来作客,名曰“喝栽秧酒”。那时,我们那里一年四季有两件农时喜事,一是喝栽秧酒,二是尝新,喝栽秧酒,就不说了,那“尝新”则是新麦登场,家家户户淘麦磨面,发面蒸馍,邻里亲朋,互送品尝名“尝新”。
清晨,当布谷鸟在田坝上空盘旋鸣叫时,主人家煮好了甜酒汤圆,为开秧门的把式们“过早”。之后,大伙儿腰扎棕叶绳子,手拿秧草,下田拔芽子,开秧门的农活正式开始了。秧草是主人家头天用棕叶撕成的韭菜叶宽、尺把长的细叶片儿,用来绑芽子的。人们根据手脚快慢确定拿多少,一般百十匹。拔芽子是把秧苗从苗床向大田移栽的重要工序。那把式们,双腿分开,马步下蹲姿式,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把秧夹住,轻轻的向怀里一扯,递给左手,当左手捏够一大把时,便将秧苗交给右手,右手握着秧苗在水里捣洗,左手则帮着捏去秧苗蔸上的泥巴。田里只听一片“扑通、扑通”的响声,待泥巴洗干净后,用秧草拦腰缠紧,绑成活结,便完成了拔芽子的过程。初夏的清晨,湿润的空气带着寒意。可田里一片“扑嗵”声,大伙儿大声的说着话,热火朝天。随着时间渐渐的过去,人们身后拔好的秧芽子排起了一队队长长的绿色带子。手脚快的一早能拔一百二、三十个,慢的也能拔八、九十个。
开秧门的这天,并不是以做活路为主,栽秧是象征性的,是为了开秧门,而实质则是大伙在一起庆贺新季开始。等到晨雾完全散去,太阳在田里泛出乳白色的光的时候,主人家便招呼大家吃早饭了。象过酒席一样,早饭是这一天的头道席,一般的席面标准是“四大六小”。就是先上六个小碗,有荤有素,如浆水拌凉粉、油煎豆腐条儿、盐腌鸭蛋等,是供唱酒的菜。酒过三巡,上四个大碗,全是蒸菜,如甜酒蒸肉,包谷糁蒸肉,干腌菜蒸条子肉,红苕垫底蒸肘子肉等。最后,再上六个小碗,名曰“坐碗”,也是荤素兼有,这是供吃饭用的。这顿饭,大家要吃饱喝好,但不能缠酒,不能喝醉,因为中午要“开秧门”。主人家只是说几句客气话,寒喧一下,并不真劝蛮劝。大喝大劝是晚饭的事。
酒足饭饱之后,大伙儿脸上泛着红光,堆满笑容,相互说笑着来到田坝。齐刷刷的挽起裤腿,在田坝上一站,看大把式耙田“打浑水”。耙田是用耙将事前犁好了的田面再来回耙几遍,以平整泥土。“打浑水”是用耙夹住一根小盆粗细,六、七米长短的杉木杆子(名压杠),以极快的速度,在田里满过几遍,使田面更平,水更浑,以便秧苗平稳落泥,和在泥浆下沉时,落在秧蔸上,盖住手指印儿。耙田和打浑水,是技术性极强的活路,须主人提前约请把式。村子里能操此活路的人不少,但数四爷最为熟练,把式最大。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四爷来到田埂。四爷五十出头,长得稍长大汉,十分魁梧。只见他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用耙钩摆好耙的位置,便开始套牛。那耙田打浑水用的是两条膘肥肉满,年壮力茂的大犍牛(即公牛),曾打过不少人,就连喂养人,它们也打,人们见了都躲的远远的。只见它们喷着粗气,甩着尾巴,使劲的摆动着脑袋,身子左歪右晃,很是吓人。可当四爷一声呵斥,它们便乖乖的站到了耙前,待套好绳索后,只见四爷手中鞭子扬起,在空中“啪”的一声,两条牛八条腿便象坦克般呼呼向前。四爷此时纵身一跃,双腿一前一后,稳稳当当的落在耙厅上。此时,只见田里的水浪,象大海的波涛,掀起几尺高的泥浆巨浪。四周田坎上等待栽秧的,做客看热闹的,连声称赞叫好。耙过三遍,只听四爷大声喊到,抬压杠来,那六、七米长,小盆粗的杉木杆子“啪”的一声直挺挺的被扔进田里。此时四爷将耙厅竖起,夹上压杠,鞭子一扬,双牛齐奔,田里的浑浊的泥浪象暴风雨前漫天翻滚的云层,排山倒海。当大家正看得高兴时,只见四爷将耙带到田坎边,叫声“哇”,那牛便戛然而止。四爷向四周扫视了一下,说到“开秧门啦!”只见那些栽秧的把式,争先恐后跳进田里。田坎上撒芽子的“秧脚子”(运送秧苗的人)象扔手榴弹一样,把芽子密集而均匀地扔进田里。开秧门栽头赛的必是最大的把式,他要手脚快,线路直,秧苗株距适。一般经反复推让后才开始。四爷虽刚从耙上下来,但开秧门、栽头赛非他莫属。他把袖口裤腿再次挽好,八字步,半蹲腰站在田头,左手掰芽子,右手栽秧苗,倒退后行。不一会儿在他面前出现了五株一行,五寸见方,横平竖直,象木匠用墨斗弹过一样棋盘形的秧苗。这是一个公式化的开头,后边依次各位也都是把式级的,他们仿照四爷的行数株距,边栽边聊,有说有笑,其乐无穷。不一会,一个大田便栽完了。刚才还是一片浑黄色的田面,瞬间成为绿苗荡漾。随着主人的招呼,大伙儿用田里的水洗手洗腿后,一路欢笑朝主人家走去。
开秧门,是农民们安苗定季的一项仪式性农活。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一项传统,这一天的活路,是象征性的,实际意义在于村里人聚集在一起,喜迎新季节,期待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所以,做活只是一个过场。太阳才过顶,主人家丰盛的正式栽秧酒便摆上了八仙桌。前庭后院,一摆好几席。这顿饭是大餐,是当时农村最高招待标准——“八大件”。相对于“四大六小”来说,“八大件”更是丰盛之极,先上八个盘子,中上八个大碗,后上八个小碗。常吃席的人从开始上几个菜盘,便知道是啥席啥标准。而其菜肴亦是农村之最。象葛花炒腊肉,钢板豆腐干炒腊瘦肉,干辣角红烧肥肉片,萝卜茧烧猪蹄等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家还请有“都管”(酒席招待负责人)。都管忙里跑外,招呼客人和开秧门的众把式。还要不时安排厨房配菜端盘。这顿饭是以喝酒为主,大家猜拳行令,对饮碰杯,十分热闹,宾主轮番劝酒,大家极尽酒量,直喝到红日西沉,家家扶得醉人归才散。而当农人们欢宴饮酒之时,布谷鸟则再次盘旋于田坝之上,看到刚栽的秧苗一遍遍地喜悦的叫着“布谷”、“布谷”!似乎是在祝贺,也好象是在摧促。
开过秧门后,从第二天起,人们便互相帮忙,不过十天半个月,门前那大坝子放水不响的水田,便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摆翻滚,兆示着又是一个大丰年。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