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照)
老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郡,它位于大巴山北麓,是一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老县北通安康,南达鄂渝,是闻名遐迩的秦头楚尾古驿道,古称吉阳关。磊石为险,虎踞其中,成为交通和军事要道,是古金州(今安康市)的南大门。相传王莽追刘秀到此凭险阻击,巴山女侠红英(女娲山段家庄人)勇战群雄救助刘秀脱险,刘秀夜探吉阳巧守其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在当地家喻户晓。
据史志考证,老县是平利历史上的第三治所,县城北依龙山,临灌溪(东河)、月溪(北河,亦称声水)交汇处,古名古声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此设县城,宋曾降为镇旋复县,元代改县设巡检司于今石牛河口,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复县,建县学,后遭洪水冲塌。县丞冯宛将县治所再次移至古声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改修庙堂,创建行名。其后“建飞厅、幕厅、藏六槽、建谯(樵)楼、设监狱”。当时地旷人稀,县治规模狭小,县署编竹为墙,磊石作阶,朴陋苟简。明成化元二十年(公元1484年),平利县教谕刘博在《重修县治碑记》中说,所以选在这里筑城,是因为平利“在万山中,接蜀楚之境,左有女娲仙迹,右有锦屏神异,前则灌溪萦纡,后则月溪旋绕,群山耸峙,万木萧森,诚圣地也。”明成化元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筑城垣,全用碎石砌筑,勘地造形,前宽后窄,周三百六十五丈,门四寻,北门不吉而闭塞。古人题诗云:远望吉阳关,后窄前面宽;河边垂杨柳,城上挂黄幡。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李自成义军攻城,团练头目罗得宏据守。城破与子妻枭殉后,达四十余年无县署。老县历经战乱、匪患、灾荒、瘟疫,明末尤甚,导致饥饿载道,人口逃亡几尽,延至清初,白骨遍野,一派荒凉。
康熙十八年(公元1703年)始“铸印援官”,实行奖励生育,优民惠农,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令招垦,迎许外籍人口迁入。据有关史料、“家谱”、碑记和口传,由于清政府的“圈地令、迁海令”,中原和江南一带连年的战祸、灾荒、瘟疫、蝗害以及黄河决口的水患,迫使难民大量流亡到陕南谋生(大部分人由政府强制串绑而来,路上方便时解开手,所以我们这的方言‘解手’就是上厕所之意),因此从康熙到清末民国年间,鄂川豫晋江浙等省籍人口相继迁来定居,所以(陕南)老县地区皆为外籍客民。客观来讲其作用不但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兴安州守备刘德新莅临平利巡视,献诗一首,描写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水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洪水冲毁了县城西南处,坍塌六十余丈。十三年(公元1728年)知县吉沣撰文曰:“城垣垮山临溪,周围不三里,高者及肩,颓毁墙半者,高不踰尺,虎豹时来往,食民畜犬死无禁。衙署茅茨湫溢,仅蔽风雨,城中居民二十余家,晌晦则闭门自守,不夜行街间...”,一时衰落,百废不堪。
乾隆八年(公元1728年)至十九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县衙先后建典史署,大堂造班房、二堂、训导署等数十间,并建文庙、城隍庙、儒学馆等名胜。东造花园西修教场,县治所较为完善。城住人口越千,街道纵横,店斟栉枇,楼台倂立,外籍居民相继来居住。其中豫、鄂、川来定居住民主要以经营缫丝、织布、餐饮、工艺、店铺为主。乡村盛产漆麻、耳倍、桑茶、水果及竹木器具。同时,畜牧业也很发达,招引了四面八方商客前来竞相经营购销。每逢定期赶集之时,人潮如流,买卖声盈耳。到处彩棚高架,文艺杂耍,八岔、皮影、杂技、二黄戏剧班子日接夜继,一片市场繁荣,喜庆升平的气象。知县黄宽(江苏武进人)创建“锦屏书院”,“览山川之险要,观风俗之厚美”,至遇名山佳景,亲加诗序,以昭盛致。亲手编簒了第一部平利县志,是平利近代史上的一个最鼎盛的时期。
随着人口的增长,乡村垦荒种地面积扩大,几经山洪暴发,导致土地流失严重,使河床逐渐垫高,陷入城低河高的反差状态。老县一位名士题诗叹道:城外西南起沙滩,廓内街巷生苔斑;堤边虽有丝丝柳,河里缺少打渔船。
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陕南一带镇压白莲教义军,见此城地势“偏窄低洼,无险克守”,河水绕流水量减少,不须度桥,人畜无阻。逐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向清廷奏请移县治于白土营(而今县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正式迁移。此后,旧县为镇办公之所,故名曰老县。
民国末年老县屡遭水毁,一九五四年更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冲毁民房数百间,供销社、贸易公司等全部被淹,损失惨重,城区淤泥丈余高,城南门只容犬入。人户十分之九搬迁,庄基地尽改修为农田。随着交通的变更,市场移转到河西岸及今日的老县街,成为商贸和农副产品的交易中心。在赶集或年节时候市场繁荣,热闹非凡。
大自然赐赋老县这片优美的黄天厚土,在人民的创造下更加绚丽多娇。原县衙旧址即今天老县中学所在地,后面龙山蜿蜒起伏,两山并驰而来,如双龙(出洞)戏水。往昔,城东小山峁有先农坛、药王殿,雕梁画栋,映日辉月,苍松翠柏,风景迷人。西边一山起伏护卫,宛如苍龙卧波,横锁流水,顶端的玄天观(留废址),飞檐翘脊,金碧辉煌,与先农坛东西呼应,晨钟暮鼓,把山城点缀如画,蔚为壮观。玄天观楹联云:女娲溪水盘龙殿,玄天锦屏下凤凰;额:神州圣景。高度概括老县辖域的山形地貌,人文景观。老县东有女娲山(原由老县所辖),雄奇秀美,常年云雾缭绕,登临其顶,北望老县灌溪(东河)、月溪(北河),到木瓜沟上游的盘龙殿,形若盘龙,小庙座落其顶而得名。东北二河绕山城交汇为县河,水环山,山夹川,弯环曲折,穿峡过嶂到县河口语黄洋河汇流向北注入汉江。站在玄天观的山头上,可望到雁荡山脉绵延叠翠,横亘西北而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故名曰“锦屏”;古人有诗为证:“青葱山色总当衙,生致春来喜渐加;翠滴中庭清影足,何妨满取是烟霞。”于是“锦屏春霁”便成为平利旧县城八景之首。下二十余里,县河两岸山岭交错,宛如飞鳯落池,誉名为“凤凰”,“鳯山叠翠”是自然景观独特的写照。
老县辖域山清水秀,沟河密布,仟陌纵横,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碧水绕田园,绿树护村落。常年松竹苍翠,四季花果飘香。其中东北二河和木瓜沟形成小川道小盆地,到处莺歌燕舞,小桥流水人家,颇有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北面万福山麓,土沃林茂,是土特产畜牧业的主要地区;南面黄洋河中游地段,绿水青山呈美景,古藤烟云绕人家。到此就有“天籁清入耳,自然闲人心”这种乐逸山水之间的高雅境界,是幽静休闲的世外桃源。
忆往昔,由于大力垦荒种地,水土流失惨重,多数住房居所崩塌,导致土涸氧缺,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老县焕发出勃勃生机,旧城区规划为新村,现在楼房林立,一个崭新街市正在兴起。根据管理和交通的需要,镇政府和大部分单位迁往锦屏的稻草街。顾名思义,旧社会尽是草房茅舍,街道狭窄,店肆零落。而今,街道宽敞,两旁高楼排立,百货琳琅,市场欣欣向荣,中间大桥横贯连接对面的新镇开发区,形成了两街夹一水环境优美的小村镇。近年来,退耕还林,自然生态逐渐恢复。只要你从县河口进入老县镇区域,就看到沿县河两岸一幢幢一片片徽派仿古建筑的民居,白墙灰瓦,飞檐翘脊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的风景线,就像走进一幅锦绣田园的画图之中。有诗为赞:层峦叠翠抹轻岚,处处楼台映河山;家园锦绣诗画美,历史沧桑换新天。
作者简介:
陈世全,男,号(悟真斋)逸云居士。安康市平利老县镇人,曾任文书、文艺宣传员,后任教14年,经过大专语文专科学习,现为安康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易经研究所;《平利诗词》、《安康诗词》、秦南文社、楹联协会会员,常有诗文和易经研究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