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12汶川地震以来,一直没有心情上网,写博,整天在电视机前关注抗震的消息,几乎是24小时不离开,好像除了四川灾情,世上再无大事;有些灾情报了再报,有些画面播了又播,但是视线还是不舍离开,因为感动依旧……。半个月了,心情逐渐平静些,也该把前边没发完的游记发下去。 离开“十八丈瀑布”,没多远就是宁陕县的老城“关口”。 关口位于县城西南的长安河谷地,是南北交通要塞,唐代设置五谷关,是古子午道上第五道关隘。北宋徽宗赵佶派杨家将北征抗金,杨继业第五子杨延德人称杨五郎携义姐杨八姐,西渡黄河,由山西连战于陕西境内。杨五郎、杨八姐途径宁陕沿子午古道带兵作战,因作战失利,杨五郎在山西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杨八姐在宁陕留下了胭脂坝、金簪河、梳妆台等美丽传说。明朝中叶为防匪患,在五谷关设立了五郎坝巡检司,为纪念杨五郎姐弟在宁陕一行,改“五谷关”为“五郎关”,后简称关口,并于清未沿长安河岸自然形成了街市。 进关口前,也就是现在宁陕县老城村村北,有一座神奇的城隍庙。说它神奇,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佛道合一的民俗文化活动。
宁陕城隍庙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即便是最近几年连续遭受的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只是有惊无险。这也正是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群中也堪称一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但民间却由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神灵庇护”等优美的历史传说。
相传它所处的位置有一对“金鸭子”常戏水面,一个贪心的喇嘛起了歹心,费尽心机想把两只金鸭子偷走。喇嘛跳入水中去扑捉,但金鸭子总比他游得快一点,当金鸭游至深潭时定了一下,喇嘛伸出双手猛扑过去,只见水里冒泡,没见人出来。而这对金鸭展翅飞起,一只飞进关口的关帝庙,一只在空中盘旋一阵飞回这小岛上。金鸭子住在河床底下,水涨浮起,水落卧下。到了乾隆五十年,百姓就选准这块风水宝地建起城隍庙,以保老城的安宁太平。民国十八年,倾盘大雨不停,山洪暴发,黑浪滔天,眼看要把城隍庙吞没了,当地官绅着了急,连忙筹办香火,笙箫鼓乐,祈求上苍保佑。县官让人给他打把红纸伞,双手高举县印祈祷,说也奇怪,一会儿功夫,洪水分两路汹涌而下,左边的洪水高出城隍庙一丈开外,把厚厚实实的城墙也冲跨了;但庙安然无损,人们说:这是金鸭子显灵”。200多年来,历经47次洪水袭击,一次次冲倒了城墙,却从未淹倒城隍庙,因而,金鸭子的流传也就越神乎其神了。因城隍庙按照船型设计,因而此庙又得名为“金鸭浮舟”。被列为宁陕十大景致之一。 城隍二字连用,始于《易经》:“城复于隍”,“城隍”二字就是城墙和护城河。城隍神本为民间俗神,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据五代杜光庭《道门定制》卷二记载:城隍管死魂灵,道士给死人超度,要给城隍打报告,城隍同意,才能放亡灵接受道士的超度。因此城隍大盛,世人皆知,自唐至明清,遂列入祀典,城隍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而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二是佛道合一的民俗文化活动。宁陕城隍庙庙会正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一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是佛祖释加牟尼圣诞,而道教典籍中说城隍的圣诞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那么是否宁陕人就认为城隍神与佛祖圣诞同日呢?这充分体现了民俗的约定俗成特点。 宁陕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其规格形制与衙属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其主体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显现了庙堂建筑的穹宇高深,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同时,因地处秦岭以南,又受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显现出结构严谨、典雅秀丽、跌宕有致的韵味。 原始建筑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塑像、壁画及部分殿堂建筑物俱遭毁损。部分建筑物主体因改为乡政府驻地,得以侥幸保存下来。1980年后,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1990年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维修,至今全部维修工程都尚未结束。 宁陕城隍庙两面临山,风景宜人,庙外白色围墙,像一条洁白宝带横系庙宇,平稳的托住—艘宝船,停泊在沙洲中间。南山门,也就是“船头”,有一座通向河岸的石桥,我们通过石桥登上这座“神舟”。庙内现有戏楼、庙门、碑廊、过殿、厢房、正殿、寝宫、花园。最北边,也就是“船尾”,有一对雌雄盘龙古松赫然挺立,像一把绿伞斜盖,绿影斑斓,相映成趣,数百年来,它们一直保佑着这座神庙和这里朴实的山民世代平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