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颖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我军著名的指挥家,然因其英年早逝,所以不为大多数人熟知,我也是最近读了著名作家陈忠实2006年参观井冈山写下的文字后才知道的。
陈忠实老师这样写道:“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黄洋界守卫战的两位最高指挥员之一的何挺颖,是我的陕西乡党。我早已熟知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闹红军的刘志丹等先烈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听说过何挺颖。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毛泽东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寥寥数行,简单一百余字,却撩拨起我心中对这位革命先烈深深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急急的上网查询,又风风火火的翻阅了些资料,终于知晓何挺颖烈士是汉中南郑人了。于是便借五一小长假去汉中旅游的机会,顺道南郑县城关镇何家湾村寻访了烈士故居。
一条翠竹、绿树、野花芬芳交融的乡间小道,时而有明媚的春光从树叶或繁花的间隙中洒下来,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妆扮出一圈圈或明或暗、斑驳陆离的光花。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土朩结构四合院。院中青苔茵茵,芳草萋萋,一些不知名的淡黄小花儿正无拘无束的盎然怒放着,给这个荒凉落寞的古建筑增添了些许的生机与活力。可能因多年无人居住,正房已是满目疮痍,岌岌可危了,原本作为小院出入的大门也只剩下一个“口“字形的空框。到是院门前一方刻有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的大理石石碑和碑座上放置着一束虽已风干但色泽仍然亮丽的野花给了我们不少慰藉,因为这位给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烈士还有人惦记着,至少当地的党委政府和这里的后人们没有忘记他!于是心中便畅亮了起来。
相比之下,西厢旁保存的较为完整一些,并有保护维修过的痕迹。门上悬挂一木匾,上书“何挺颖烈士故居”七个大字,方知这厢房子才是何挺颖烈士一生住的最多的地方。虽经历了近一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显得古朴恢宏。雕花的隔扇和门窗,方砖之上的各种精美绝伦的雕饰,门窗上的木雕格言和警句,无一不体现出了主人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置身于雕花窗前,几件摆放整齐的朩桌、衣柜、竹椅等家俱便从窗棂的空格中挤于我的眼帘了,牵绊着我的眸子,也牵绊着我的思绪。
也许是因为曾在网上看到过烈士照片的缘故吧,透过窗棂,于朦朦胧胧的光影中,我恍惚看到了一个留三七分头、长着一张长方型脸庞的英俊男子正端坐于木桌前挥毫泼墨,许是在写着什么战斗檄文,亦许在制定着什么军事计划,蓬勃昂扬的青春和刚毅果敢的神采在其宽阔的额头间交汇着、纠结着,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凛然而又坚定的浩然正气。只一眼,只是惊鸿一瞥间,我便知道了,知道他定是曾参加过秋收起义、任过工农革命军第十一师党代表(毛泽东任师长)、反对逃跑主义、亲自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为保卫井岗山根椐地作出了伟大贡献,并在江西大庸岭战斗中身负重伤,年仅24岁就光荣牺牲的何挺颖烈士。只是此情此景,让我实在难以确定这到底是烈士形象在头脑中的虚幻再现,还是冥冥中的天意邂逅?
应该说,二十四岁正是鲜花怒放的年纪,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别的同龄人也许在某所象牙塔里深造、也许在某条小道上牵着自己女友的手、也许在家里陪着自己的父母。而他,正拿手握着钢枪穿梭于井冈山上的丛林和山棱间和敌人拼命,难道他的心中没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吗?我想肯定有的,他也一定有《说句心里话》那首歌中作为一个军人的想法与渴望。只是在他的心中,人民的利益已高于一切了,用共产主义引领几亿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的信念已高于一切了。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祖国解放,也没有感受到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甚至连儿女情长都没不得及去体验一下,就匆匆的走了。但其暂短的一生,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榜样和骄傲!
静静地贮立在烈士故居前,一任旭日把身影拉伸得老长老长,一任激情把心潮澎湃的老高老高,嘴里却不慌不忙地咀嚼着一根野草,不紧不慢地等待着。因为我知道,再长的身影,到正午时分便会慢慢地聚合成一点,再高的心潮也总有平静成一点的时候。
因为我还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只要你知晓了何挺颖烈士,知晓了他的生平事迹,他就一定会在你心中澎湃成汪洋,而后又慢慢地聚合成一点,再深深的扎下根来,而你的幸福、我的幸福、大家的幸福他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曹英元)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