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想象中,汉中这座城市应是一位身着古装的美女,比如西施、王嫱之类,浑身漾溢着古典的韵味,一股古色古香扑面而来。但是,真实的汉中却击碎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国内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构成她的基本元素竟然也是钢筋和水泥,也有一座花园广场。就在我怅然失望之际,一张汉中地图给我指点了迷津。原来在汉中市的东大街,还残存着一座古汉台,或许从中还可窥见古汉中的风韵。
古汉台没有给我失望。她就像一叶还未沦陷于高楼大厦中的孤岛,任凭工业文明的狂风巨浪的冲蚀,依然还坚守着一分古典的贞节。古汉台,其实就是汉中几千年历史的浓缩。正好,这几天,古汉台里正在进行着一个展览,主题是:汉中百年历史沧桑老照片。我来得正是时候。参观完展览,我心中生出一个疑惑:难道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辉煌,到现在只能残存在后人的记忆里?正如这一百多幅图片所展示的?而这样的辉煌,在汉中的大地上,幸存下来的,也并不多啊!
汉中古称“天汉”。汉中古城建于公元前451年。古汉台位于古城东南隅,系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的驻跸之地,现为汉中博物馆馆址。馆内有国宝级文物——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及古褒斜栈道、汉中出土文物等。
征之于史,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受封汉王,王巴蜀三十六县。刘邦对这个屈辱的封赠很不满意,曾一度要与霸王决一死战。苦于寡不敌众,未敢轻易行动。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于当年四月,毅然来到汉中。他在汉中招揽士卒,发展生产,扩充实力,又破格擢用贤才,拜韩信为大将。接着用韩信之计,奇袭雍王章邯,北定三秦,又东出函谷关,与霸王逐鹿中原,终于迫使霸王自刎乌江。刘邦统一天下后,为纪念汉中这个发迹之地,同时也取“天汉”之祥,乃定国号为“汉”。刘邦在汉中驻跸的高台,也冠以“汉”字,被号为“汉台”。汉中、汉王、汉朝、汉台,这个“汉”竟一脉相承了几千年。今天的汉台,不仅成为汉中的标志,而且也是汉王朝开国的象征。
从汉中归来后,我在苦苦地寻思着这样一个问题: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这个民族,为什么要称为“汉族”?难道这个称谓竟与汉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大江大河多了,为什么惟独汉江却与“汉族”这一称谓有着血缘联系?汉中、汉江、汉族,这是否意味着,冥冥之中,这几个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宿命的因素?
汉中在中国地理上,位于秦岭之南,应该属于南方,但事实上却成为南北的交界之处。汉中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也充当着一个跳板的角色。汉王刘邦在这里养精蓄锐,招兵买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时觊觎着三秦大地,准备着与霸王逐鹿中原,一决雌雄。三国时期,蜀国把汉中当作北伐中原的前哨阵地和后勤补给基地。汉中和成都的关系,相当于唇和齿的互相依存关系,唇亡则齿寒。汉中在,则蜀国安;汉中失,则蜀国危矣。
从汉中现存的风景名胜中,你可以约略窥见,几千年来,在汉中这块阔大的舞台上,究竟上演了多少回历史正剧!这真是:“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禹王碑、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武侯祠……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横刀立马,叱咤风云,为此地的奇山秀水涂抹了一笔笔壮美的色彩!
汉中地形独特,北依秦岭,南拥巴山,中间一道汉水款款流过。与三秦大地、成都平原都有着天险阻隔。这里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人民殷实,再加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这块土地完全可以自成一体,自给自足,构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这既是汉中的优势,也是汉中的劣势。若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最终还是难成大气候!正如川人只有冲出夔门才能有大作为一样,汉中只有越秦岭、跨巴山,眼前才会出现大境界!(作者 月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