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庙位于316国道旁。从宝鸡乘车向南进入秦岭,三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是我们进入汉中辖区寻幽揽胜的第一站。
秦岭的重要支脉紫柏山巍峨雄壮,海拔2600多米,其中柴观岭是316国道在秦岭山中要翻越的第三座峻岭。山高路险,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柴河、紫河在山谷中淙淙流过。张良庙就座落在这山环水抱之中。
有民谣曰:
柴关岭,雾气腾腾,
张良庙,赛过北京。
柴关岭的云海,据说一年四季天天都能看到。南来的暖湿气流被高高的山体挡住,徘徊之间,变成了一层层、一团团、一缕缕的白云,飘飘悠悠,翻卷奔涌。当汽车爬上山头时,只见下面云缠山腰,座座苍翠的高山如浮在云上,像海上仙岛一般。待汽车驶进谷底,举目仰望,峥嵘的群山峰头都已隐入白云深处,不见了真面目。如此壮观的云海,我只在黄山见到过。
说张良庙赛过北京,固然是夸张,但在这丛山峻岭之中,这座依山枕水、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有房舍一百五六十间的古建筑群,却确实气势非凡。庙内分六个大院,殿、堂、楼、台、亭、阁、桥、榭、甬道、回廊,一应俱全,疏密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柱。使人有置身苏州园林之感。
门前旅游服务部卖一种仙人杖,是生长在庙里庙外的一种斑竹制成的,为此地独有。此竹长不大,只能长到笛子粗细,根部天生有一个拐头,俗名“拐拐竹”。它制成的仙人掌是张良庙风景区标志性旅游纪念品。来此游览的人几乎人手一杖。
被奉为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另两杰是:在中国法律史上颇有建树的泰斗人物萧何和善于将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家韩信),封地在留(江苏沛县境内),死后也葬在留,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诺大的一座寺院?原来东汉末年,汉中王张鲁治理汉中期间,为拉大旗做虎皮,自称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子孙,为纪念祖先,就在当年张良送刘邦入汉中的连云栈道旁,选了这风光秀丽的去处,建了留侯祠。后年久湮灭。据庙内资料记载,现在的张良庙,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此后三百年间,张良庙香火日益旺盛,一直处于扩建之中。到一八六三年,农民义军太平天国的军队占领汉中,南距张良庙两公里的留坝县城也进驻了太平军的将士。一时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扩建工程从此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将损毁严重的地方维护修葺。近些年,为发展旅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整修。
张良庙是陕南地区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其占地面积和房屋总数,在陕西境内古代人物纪念性建筑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像一代名相周公庙(岐山县)、千古智者诸葛亮庙(岐山五丈原)、八十一岁才被赏识的姜太公庙(宝鸡县攀溪钓鱼台)、创造汉字的苍颉庙(白水县)、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庙(韩城县)等,建筑物的规模都比张良庙小。就连声震海内外的华夏始祖黄帝陵前的轩辕庙,其建筑物和占地面积也没有张良庙大。
天下名山僧占多。张良庙既名为庙,就有信众的香火和主持的僧道。庙中碑文记载,张鲁初建张良庙时,住持为道士。这是因为张鲁的祖父张道陵就是五斗米教的教主,而且据传张良晚年辞官不做后,曾习过道家的“避谷”之术。到了清初康熙年间,和尚赶走了道士,在庙中塑起了释迦牟尼的佛像。后来,一代廉吏于成龙两次因公路过张良庙,又下令赶走了和尚,重塑张良身着道装的塑像,恢复了道家的地盘。就这样赶来赶去,最后形成了目前这种释道合一的格局。
张良是个传奇性人物,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可以传诵千古的史话。橡圮桥拾履,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博浪沙巨锤行刺秦始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等等。他一直是刘邦的总参谋长,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年追随刘邦转战南北的名将功臣们,立国后,虽被刘邦封王封侯,但总遭刘氏集团的猜忌,史书记载,有一百多名王侯不久即被刘家以各种罪名一家一家的满门抄斩了。其中包括韩信和英布这些领兵元帅级别的人物。而张良由于隐入道家,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才得以保全首领。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因为这个原因,张良庙里里外外赞颂他的碑文石刻多达一百三十多块,木刻楹联不计其数。多一半出自大人物和名家之手。其中北花园“拜石亭”旁,有一座高近三米、宽近一米的大石碑上,刻着“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更是游人拍照留念的最佳背景。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