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婺源多日了,思念里仍忘不了婺源的山,婺源的水,婺源那深深的绿。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景德镇市毗邻。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立县已有1200年,素有“书乡”、“茶乡”之称。婺源政府网站特别强调,婺源是中国旅游标准生态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县。婺源县的江湾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另有7家4A级景区,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群山如抱,碧水蓝天。
婺源的绿让人陶醉,行走在乡村的阡陌小道上,到处是整齐的稻田,明镜般的水面披着一块块碧绿的画布。婺源最为人称道的当然是茶叶了,“祁红婺绿”名闻遐迩,畅销大江南北。丘陵上的茶园,犹如少女翠绿的百褶裙。大山叠嶂,绵延远去,又好似墨绿色的长城。置身于这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做个深呼吸,空气清新得像换了肺一样,令人神清气爽!
婺源的水让人留恋。婺源乡村的水,纵横交错,小溪潺潺,滋润着脚下的沃土,滋润着路边的小花,无名的野花在不经意间开放,留下芳菲和蝴蝶嬉戏。脱掉鞋子,走入水中,如同踩在锦缎之上,一股柔和的、软软的清凉从脚趾间流过,游人便会感到困倦中的一份温情。
婺源古老而恬静的村庄让人找到了一份久违的宁静。婺源的村庄一般都依山傍水而建,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站在山坡远远望去,房屋高低错落有致,黑瓦白墙、飞檐翘角,马头墙直立。白色炊烟袅袅升起,与林中的晨雾相融。小桥边晃动着村妇洗衣淘米的身影。行走在古朴的小镇街头,店铺里的木雕、砖雕、石雕构图精致,刀法精湛,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等各种形式。这些古建筑雕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不朽的艺术杰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历经数百年留存至今,成为古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走进狭窄的巷道,剥落的墙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前人生活的艰难。撑着油纸伞的少妇踏着细长小巷中的青石板路缓缓走来,完全是民国诗人戴望舒《雨巷》诗中的情境。在婺源,千年的古樟树,古老的歌谣,香甜的小点心,河畔袅袅的垂柳,小河上的竹筏和水中的鸬鹚,容融组合。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 画里乡村,安静祥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行走在婺源,恰如穿越时空,走在了唐诗宋词里。随着穿村而过的溪水,在小巷逗留,在小桥上瞻望,游人便自有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柔情,如梦似幻,体味着大自然之艺术美。北宋年间桐城主簿余道潜在沱川行走,随手倒插了一枝罗汉松,不料竟长出了绿叶来。他惊喜地称沱川为“养人宝地”,于是即定居于此。并取唐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诗意,为居地取名“篁村”。今天这里自然也是旅游热点了。游人松竹林下小憩,点评世事,真还有“竹林七贤”般的闲适旷达呢!又岂止是“篁村”,婺源的每一道山川,每一条溪涧,门前的一小块菜园,枝头几只鸣叫的小鸟,都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抒情诗,一支人与环境浑然天成的田园曲,一幅水墨丹青韵味悠长的《富春山居图》画卷。
这次来婺源,我才知道,北宋时名臣,出使金国被羁留16年、坚贞不屈的朱弁便是婺源人。朱弁著有《曲洧见闻》,书中记载了欧阳修称赞苏东坡“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的故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祖籍也在婺源。特别地,倘不来婺源,我真还不知道,我国近代铁路建设第一人詹天佑竟就是婺源人。十年前,江泽民总书记来婺源视察时,曾为江湾村和江湾小学题字。婺源导游不无兴奋地说,江总的祖籍其实也在婺源。看来,人杰地灵,正是婺源的山川秀气,才孕育出了这些中华文化史上著名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婺源现在重视文化教育,在新时代当会出现更多的精英人才。
婺源,“最美乡村”名不虚传。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