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她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膏腴之地,更在于她周围有雄关固守。 铜川北上,一路畅通无阻,耳边疾风呼呼,一座座山岭的剪影在苍茫的天幕中向后闪去。 “金锁关到了”,同行的朋友提醒着我。 下车望去,置身群山之中,左边是一座峡谷,据介绍是神水峡。峡谷两岸山峰突兀而起,险峻异常。 谷地有公路蜿蜒北上,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主要通道。公路西侧山崖上清晰可见 “雄关天堑”四个大宇,题记是清光绪年间陕西巡府叶伯英。 可惜金锁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还好关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关城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500米,有南北两门。北门外桥北三岔路口,就是俗称的 “三关口”(如今西包公路在此通过),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陕北。
金锁天堑,鹰鹞难飞
现在能看到的除了一些古代遗迹,还有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趣闻野史。 从“宋军将领刘延亮屯兵于神水峡,截断了北上进犯宋地的金兵”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在撤离西安时在此与国民党激战”,这处“榆塞秦关襟喉要地”,自古至今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杨六郎在金锁关的英雄事迹 这座古代雄关历经各朝,宋代抵御西夏和辽金,明代防鞑靼和瓦刺,屯兵驻守,攻占不休,千载流传不已的英雄事迹尤属宋时“杨家将”的故事。 儿时爷爷就曾给我讲过 “杨家将”的故事,让我深刻难忘。杨继业家,一门忠烈,除了男儿个个是英雄,还有佘太君、八妹、九妹、杨家媳妇、烧火丫头杨排风这些勇猛的“杨门女将”。 少年时代记忆中“杨家将”的故事就在身边,而且正是与眼前这座“金锁关”发生着关联。此刻亲历“金锁关”,一群抗敌御辱的英雄及他们大战“金沙滩”的惨烈情景,像幻灯片似地一一闪过我的脑海,对英雄仰慕的之情,油然而生。 800多年以前,辽国日益强大,不时南下侵犯宋朝疆域。一日辽将率兵十万,将长安团团围住。 杨六郎骑马应战,搭弓射箭就射得辽兵个个抱头鼠窜。跑出300里之后,辽兵发现杨六郎射出的箭插在了金锁关的南门之上。见此状,辽军一面惊叫,一面逃出了金锁关。
杨六郎骁勇善战,威震金锁关
杨六郎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金锁关,之后就率兵驻扎在这里。据说,至今还有杨六郎插旗杆石和演练军马的场所等遗迹。 杨六郎确实是出色的军事家,骁勇善战。细数杨六郎一生打过8次大胜仗,可谓战绩辉煌。但在屈辱的“澶渊之盟”以后,主战派宰相寇准被昏庸的真宗罢免了。投降派王钦若充任宰相,又怂恿朝廷给杨六郎颁来了一个又一个不准越界的军令,还派“监军”监视他的行动,使杨六郎只能“止令在保州”。由于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忧愤成疾,57岁便含恨而终。 金锁关见证着一代代名将的战功赫赫,守护着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 神奇石林竟是藏兵之地? 金锁关继续西行五六公里,到了金锁关镇的一个小山村渠家庄, 经好心的村民指点,沿羊肠小道爬至群山之巅,一片疑似“天崩地裂”而成的天然石林豁然出现眼前。 云南的“石林”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在铜川竟也能遇到这处久负盛名的“金锁关石林”。 石林之北紧挨着的是一道东西相通、人工修葺的墙,北面是危崖壁立的石崖,形成一道天然的城墙。形态迥异的石林和后面的石墙之间,竟像是一个 “瓮城”的结构。 走进城内,东面的“点将台”似有主、副将之分,后面又有一列“步将之位”,从这里向西、向南望去,城内平地和城东侧山坡沟渠皆一览无余。 向附近村民一打听,原来城内外总共有七八十亩地大,如果驻军的话,能容下一万多人。 关于石林的来由,村里老人说,村民们把这处石林叫“石寨子”。记忆里,老人家小时候放牛时曾到过“石寨子”,当时50多米高的石柱顶端有围墙、窗户,传言说是为了躲土匪所修。
这里莫非是杨六郎的练兵场?
也有考古学者说,金锁关附近远古时代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冲刷逐渐形成了砂岩沉积区,经过造山运动,海底升高后形成了陆地。千百万年来,砂岩被雨水冲刷溶解、切割和风化后,逐渐形成了百余座石柱、石峰、石壁。 而石林所在的半山腰祖祖辈辈住着渠家庄的村民,村子不大,老人家讲,这里却曾有过三座古庙。村子东侧还有一眼泉水,叫“海眼”,这眼泉水还有能应“朝中事”的传说。 从地形看,这处宝地深掩于山梁之后,从大路上根本无法看到这里。 再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位于金锁关之西,向北能通往甘肃、宁夏的咽喉要道,距大路也就七八里的路程,十几分钟就可以赶到大路上。 如此看来,金锁关石林所在之处的这座内外相套的神秘宝地,作为军事用途的话,必是一座“藏兵城”无疑了。而就金锁关的整体防御功能而言,也可以说得通。 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出现石油的地方,却也是说的金锁关,沈括老前辈当年在此地,见到当地人用黑黑的水烧火,于《梦溪笔谈》里记载到,“淆水可燃,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再观石林,在黄土高原上显得异样别情。 千年里静静守候的金锁关,续写着沧海桑田,沉淀了历史和时间,化为姿态,等待着千年之后的行人。
天造的神韵、斧劈的断崖、神赐的姿态,金锁关让人陷入执迷
作者:贾云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