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有经常用到一些固定的文化符号,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最倾心的情感载体和情思意象。但凡读过贾平凹先生大部分作品的读者,都会在其作品中发现关于“铜官”的许多故事。可以这么说,除去贾平凹的故乡商州,在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不是他后来工作生活的古城西安,也不是其他地儿,而是“铜官”。
我对“铜官”的最初印象,恐怕也要追述到贾平凹的诸多作品中。比如,他当年引发最大争议的作品《废都》创作地桃曲坡水库,就在“铜官”(之前我曾有专门的文章写过这段故事);又比如其中篇小说《黒氏》中,那个老实巴交的木犊曾去“铜官”挖煤;写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时,曾客居药王孙思邈的故乡;而最新力作《古炉》的故事原型,也直接取材于“铜官”的陈炉古镇……
而贾平凹先生既是一个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收藏大家。他收藏的物件,又往往以“丑”为主要特色。除去丑石,收藏最多的就要数瓷器了。贾平凹也曾经提及,之所以喜欢瓷器、收藏瓷器,是因为瓷器是日常生活的必需,他上小学时,曾腰上拴着一个陶罐,转着酸菜糊糊,作为一天的口粮。瓷器,在贾平凹的思想深处,是童年的记忆,和对饥饿的恐惧。几乎大部分作品中,都会出现关于耀州词的描述。
除了写作,贾平凹也是一位收藏家
但是,就是把贾平凹先生收藏的诸多瓷器珍品的价值加起来,恐怕也难以与我在铜川耀州寻访时,所听闻的其中一件相比肩。我想,对于瓷器收藏家贾平凹先生而言,相比也以能拥有这几件宝物为梦想吧。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几件宝物呢?
请随我到耀州窑博物馆一见分晓。 豪门大家最仰慕的玉壶春瓶
刚到耀州窑博物馆,广场前巨大的“倒装壶”雕塑引我驻足,凤梁狮流,雕刻极为精美。声明显赫的耀州窑博物馆以“倒装壶”做其形象标识,可见此壶的地位绝不一般。
后来得知,除了“倒装壶”,耀州窑的“玉壶春(瓶)”和“梅瓶”与之旗鼓相当,并称“耀州窑三宝”。
只是,遗憾的是,此三宝如今并不在耀州窑博物馆,“玉壶春”已经流失到了日本,“梅瓶”存放于上海博物馆,而“倒装壶”就近存放在了陕西省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内唯一可见的,是“倒装壶”的电子三维展示和介绍。虽然如此,却也不减三宝故乡耀州窑的辉煌成就。
后来寻访陈炉古镇,终于得以亲睹三宝的复制品。
道听途说,“玉壶春”和“梅瓶”二宝各有来头,趣事不少,一同来分享吧。
在中国古代,最显赫的艺术陈设是品什么?
答案就是婀娜多姿、曲线优美的“玉壶春瓶”,它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在中国古代是最受青睐的陈设艺术品,无论是在文人笔下,还是在宫廷豪门,都可以一闻其名一睹其容。
玉壶春瓶是古代最为显赫的陈设品
先来一闻其名。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切勿饮,听我歌两途”……
琅琅上口、也是最著名的,要数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再来一睹其容。
“玉壶春瓶”的前身据说出自唐代佛院的“净手瓶”。
见过此瓶的人,大都记得它的独特身形。在陈炉一家瓷坊中,我见到了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其瓶口呈喇叭形,细颈,圆腹,富于变化的双“S”型曲线构成其柔和匀称的瓶体。这种造型不由的让人浮想联翩。
“玉壶春瓶”形体轮廓在秀美中隐含着一股峭劲,在匀称中又显露出一种舒展;俨然是一种健康成熟,甚至可以盘马弯弓的北国佳丽的飒爽英姿。
环布于瓶体上的是国色天香的富贵牡丹,如一群妙龄少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
“刻花是艺师们一刀一刀雕刻而成,视觉上极具立体感。刀锋过处最终迸发出的是斩钉截铁的气势,如同红颜佩剑,这样说来,“玉壶春瓶”不就更像巾帼英雄的花木兰了吗!
唐宋元明的官宦人家皆以有“玉壶春瓶”为荣耀,“玉壶春瓶”的显赫地位可见一斑。话说到了清代,这个“美女”瓶身价又是如何呢?
当时阿哥郡王进贡给康熙的物品中,“玉壶春”是与佛像、宋瓷、天然灵砂一样珍贵的礼品。更难能可贵的是,“玉壶春”的前面又冠以万年、万寿的吉祥语,玉壶春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晋升。
由此看来,古代豪门的摆设中,“玉壶春”是无与伦比、独占鳌头的。
现如今,这个“美女”瓶有没有过时衰老而大跌身价呢?
2007年,曾有位澳门老板花了7800万港币,买了一件“玉壶春瓶”,捐献给澳门博物馆,并说出了极为感人的话语:“这只瓷瓶代表了中国瓷器和中国历史的优美篇章”,“这只瓷瓶为无价之宝,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拥有这样一件艺术品,我们有的只是她的监护权。”
毋庸置疑,“玉壶春瓶”以绝对的优势身价,从古至今占据着豪门子弟的心,成为了最有文化品位最具艺术魅力最显赫的陈设品。 从契丹人的随身水壶改造而成的“梅瓶”
仅次于玉壶春(瓶),梅瓶以它的“小口、短颈、丰肩、窄胫、近足处微外撇”的修长优美S形曲线,受到人们长久喜爱。
梅瓶的肚大,大者可容天下大事;梅瓶的肩阔,阔者可以担当天下重任;梅瓶的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脚塌实地;梅瓶的口小,小者自谦于世。
梅瓶虽雅,却不失其华丽之美,它也有千姿百态的一面
在士大夫的眼里,这是天、地、人三皇中人皇的特征,是泱泱君子、人世间大知识分子的风范和形象。
“梅瓶”如此雅称,顾名思义,该是用来插花或欣赏的,再次点,也就是件盛酒的器具。高雅脱俗的S形曲线的梅瓶前身怎会是鸡腿瓶呢?
梅瓶的出现,不得不说起勇猛的辽国契丹族。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茫茫大漠,契丹族人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四时各有行在之所。
陶瓷器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具。“契丹人为了适应迁移生活,仿照革囊创烧出便于携带的陶瓷提梁壶(俗称 “马镫壶”、“鸡冠壶”)。
此外,他们还创造出了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迁徙途中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便是如今梅瓶的雏形之作。
辽墓壁画中,还能见到契丹人鸡腿瓶运输的画面,小口是为了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酒的挥发并方便携运。
鸡腿瓶口小、胫细、腹长,用绳索捆绑后背运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绳扣越勒越紧,确实很适合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这么说来,梅瓶前身果真是鸡腿瓶不假了,起初也仅是盛放液体的容器。
后来,鸡腿瓶传入北宋,仍然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使用时便于绳索捆扎。此时耀州窑刻花梅瓶,正是北方生产梅瓶的代表。
任何一种艺术品的产生,一般都有一個演变的过程。
梅瓶,起初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的器物。后又被当作酒瓶安放在墓穴中,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也有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的意思。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一直到了晚清,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 “梅瓶”的称谓,从此以后,梅瓶才逐渐变化成被后人赏誉的艺术品。
耀瓷文化艺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
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漫步瓷器世家铜川耀州,可以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深厚气息,可以细细品味陶瓷艺术的古雅烂漫,可以心领神会瓷器艺术的匠心别具……
这也难怪,贾平凹对铜川竟是那样一往情深。
作者:贾云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