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龙凤山的美景,听过了龙凤山的传奇,不妨再到龙凤山的寺庙建筑群转一转。
据吴世琦介绍,龙凤山的庙宇建筑历史时期曾经历可多次的扩建和重修,寺庙的始建年代,因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已无是从考证。但从《延绥镇志》《怀远县志》的简略记述和残碑碑文中所见“明万历年复修”的字样来推断,龙凤山庙的创建年代最迟也应在明朝中叶……
龙凤山祖师殿
三霄娘娘殿与后方的玉皇阁相映成趣。
龙凤山一隅
玉皇阁上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砖雕
龙凤山庙,是一个标准的明清寺庙建筑群(大小神庙共计30余座,其中主神庙23座,大小神像约110余尊)。整个建筑群坐落在龙凤山的山脊之上(坐东北朝西南),从山门开始,王灵官殿、黑虎灵官殿、关圣帝君殿、古佛殿、真武殿、三霄娘娘殿层层升高,直达山顶。雄踞山巅的,则是三官殿和玉皇阁合二为一的阁楼建筑。
山门
龙凤山庙的山门,建于芦河东岸的204省道路东。近年新修的石质牌楼上,镶嵌着“龙凤山”3个大字;牌楼上的对联,则形象地描绘出龙凤山的山川形胜——丹凤朝阳光耀龙,游龙戏水河绕凤。牌楼东侧,则是彰显龙凤山庙“贵”为省、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
灵官殿
越山门,登上百余级陡峭的神路阶梯,便来到了龙凤山的王灵官殿和黑虎灵官殿。王灵官也称“王枢火府将军”,是道教的重要护法之一;黑虎灵官即赵公明,执掌龙虎玄坛。
关圣帝君殿
关圣帝君殿坐落在龙凤山山腰的一座小石峁上,正殿前建有卷棚。卷棚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年,太保庄村民王桐在关帝庙许愿求子,后生下儿子便还愿承修。殿内现塑有昂首挺立的赤兔马和黄骠马,各有一位马童牵引。正殿之内较为狭促,正中塑有关公坐像,美髯垂胸,相貌威严。周仓、关平、王甫、赵累等部将排立两边,庄严肃穆。
“关圣帝君殿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殿内塑像都被打毁,连石块垒砌的外墙都被剥离殆尽。现在看到的外檐所刻八仙和二龙戏珠,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续修葺的。”吴世琦说道。
石牌坊
龙凤山关圣帝君殿后,立有一座体型巨大的石牌坊。该牌坊宽7.7米,高4.8米,下有4根粗大的石柱作为支撑,柱刻对联“像仪尊严镇八荒边境万国,威灵显赫保四方民物咸宁”,门头则镶嵌有数方匾额,如“蓬岛天衢”“玄岳云路”“威镇西夷”“恩泽华夏”。
据牌坊上的石刻文字显示,其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八月吉日”,后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月十二日移于现址。据当人传说,当年牌楼原立于山下,也就是旧时龙凤山庙的山门。至于移址的原因,便没人能说得清了。
古佛殿
穿石牌坊继续上行,登上23级石阶便是古佛殿的大门。一对气势雄伟的石狮,则蹲踞在石阶两侧,拱卫着山门。进入院落,可见古佛殿是一孔规模颇大的枕头砖窑,内塑三大古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座像,十八罗汉依次排立两旁。
古佛殿南侧为报神(主管因果报应)殿,北侧则为药王殿。院中倒座韦陀小楼,其西北有圈神(庇佑六畜平安)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龙凤山的古佛殿和禅堂一起,毁于当年的一场战斗(吴维华带领红四团一部,在此击溃了驻守龙凤山的国民党驻军一个连,打通了横山与靖边的联系)。后经当地信士吴道政、石玉山等人积极筹措粮款,于民国二十六年春开始修复。“文革”时期,古佛殿再次惨遭破坏。
真武殿
真武殿即祖师殿,位于古佛殿之上。大殿分前后两进,中间起脊。前殿以大砖箍成,前檐为凤滚圆檐头,后檐为狗牙式,纯石结构,顶用大石条组砌而成,八卦攒顶,建筑独特,风格别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大殿左右两厢,分别为王元帅庙殿和荀元帅殿。
三霄娘娘殿
据2003年春重修娘娘殿卷棚时挖出的旧基石分布判断,此前龙凤山庙会信众曾对其进行了3次修缮,且每次的规模都有扩展。因无碑石、铭文印证,前两次的重修时间已不可考,第3次的修建时间实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年,担任庙会纸房沟分会会长的刘继生因求儿得子,为报神恩而重修卷棚。
三官殿
三官殿与玉皇阁为一体建筑,位于三霄娘娘殿东南方向,通体为砖石结构,基为四方形石座墩,高12米,底面宽6米有余。
其与娘娘殿之间建有碑亭一座,内有光绪十三年所立石碑一通。其碑文记载龙凤山玉皇阁曾毁于同治七年的回民起义之中,“历年久远,不知何年月创建……住持(行宜)出缘募化石坊钱三百二十二千文,光绪十年六月十三日迎神。”
玉皇阁
吴玉琦告诉记者,经过此前的多方论证,龙凤山玉皇阁准确的创建时间应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四月,原为木质建筑,清道光、光绪时均曾进行过维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横山地区发生地震,木质的玉皇阁在此期间坍毁严重。是年冬,龙凤山庙会会首吴道政和刘继银、张文义、胡廷瑞等人化缘募捐,后住持和尚郭大义请来榆林工匠彭佩云,用水磨砖重修了玉皇阁。
记者在玉皇阁内看到,该殿殿内塑有玉帝坐像一尊,四壁均有丹青描绘,金碧辉煌。檐下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精雕细刻,工艺精湛。楼顶脊正中还建有微型小楼,内供姜太公铜像。
药王庙旁的石窑和三官殿内,还各有一口地窨子,内有许多规模甚大的窑洞,是旧时人们躲避战火、匪乱的所在。这两个地窨子究竟有多深,没有人能说得清,只是传说两个窨子彼此相通,一直可以通到牛圈沟的土崖窑……文/图记者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