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胜景。本报记者马媛媛摄
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和一些朋友来到了榆林红石峡景区游玩。几家人拖儿带女,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饮料、零食,还有烤肉炉子,在红石峡瀑布前整整“造”了一下午,玩得很嗨。而在我目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至少还有十几拨人,同样在此享受着美好假期,小孩子们在沙滩上奔跑追逐,大人们在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到处都能听到欢快的笑声。此时,我的脑海中却回忆起了2013年参加由市旅游局主导推出的自驾游护照体验活动时,在鄂尔多斯大草原景区的经历。正是那次旅行,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市和临近省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天,记者一行早上8点左右从市区出发,经过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景区,吃过简单的午餐,下午参加了滑草、卡丁车、射箭、斗牛等娱乐项目,并观摩了一场微型的那达慕开幕演出。晚上则是在享受晚餐的同时,欣赏了一场实景再现的草原婚礼。晚餐结束后,在广袤的星空下,在景区留宿的近500名游客,还在景区的组织下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篝火晚会。夜宿蒙古包形式的客房,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餐后,打道回府。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人400元左右的费用。也就是说,当晚所有在景区留宿的游客,对景区的贡献就超过了20万元。这还不算当天大大小小数十个来此游玩后离开的旅行团所带来的收入。而反观我们身边的红石峡、镇北台,没有玩的项目、没有吃的场所、没有住的地方,进去的每一位游客,只需要花上30元钱,购买一张门票,要想实现20万元的收入,需要接待6666名游客。
这就是差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要说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红石峡、镇北台要远优于鄂尔多斯草原。谈景致,“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的红石峡,既占有三山拱翠的地利,有蛟窟龙窝的奇景,还有大小185块摩崖石刻瑰宝,远胜于在北国大地上并不是如何稀罕的草原。论历史底蕴,有着“万里长城第一台”美誉的镇北台,更是能把名不见经传的鄂尔多斯大草原甩出不知多少条街去。讲文化,地处游牧、农耕两大文明交汇处的榆林,所发展出的带有鲜明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文化传承,怎么着也不会比单纯的草原文化差到哪儿去。说娱乐,红石峡完全具备了夏天玩水、冬天玩雪的条件,而拿出我们的《走西口》《米脂婆姨绥德汉》也绝对能把全国各地的游客震得一愣一愣。也就是说,鄂尔多斯草原景区所做到的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而且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但我们偏偏什么都没有做。
现代旅游业应该是一个集成了“食住行游购娱”的体系,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就初步做到了这一点,也从中收到了很好的效益。而反观我们的红石峡和镇北台,除了“游”,再一无所有。这就是差距所在,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上的差距。人家是把旅游真正当做一项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和游客需要,用心在做,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如何能够通过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更多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榆林旅游,并心甘情愿地从腰包中掏出钞票,购买我们的旅游产品,这是我市旅游业当下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旅游产业是公认的幸福产业和朝阳产业,它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不久前提出的《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市要招徕和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相关部门认真谋划,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