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川东山山麓之上,也有一座创建于宋元时期的石窟寺院——花石岩寺。因为这座古寺,这里的沟被称为寺沟,这里的村庄被称为寺沟村,到了最后,花石岩寺的名字反倒被人们淡忘了,“寺沟庙”成了它最常用的名字。
而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屡经兴废的花石岩寺仿佛是一位儒雅的老者,静观人情冷暖,笑看世间变迁……
风光秀丽的花石岩寺
远眺花石岩寺
供奉三大古佛和十大弟子的石窟
观废寺兴佛道融通
74岁的寺沟村民刘玉基告诉记者,要想讲清花石岩寺的历史,还得从当地的民间传说说起。
寺沟往东约里许有座安山。
宋元时期,安山上便有一座名为长春观(当地人称之为“安山寺”)的大道观。话说这道观最鼎盛的时期,可谓是香客不断,布施丰足。但不论规模如何,道观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民间所传“安山寺和尚(应为道士)不上百”的说法。为何不上百,自古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说,古人忌讳说“做鳖事”,陕北话里“百”“鳖”同音,道士不上百是为了避晦气;也有人说,安山寺和尚不能上百,否则就要出事。
长春观的道士原本都是本本分分,但不知从何时起,道观中混入了一群冒充道士的恶徒。他们不但霸占了道观,以打家劫舍为业,还把前来烧香拜神的良家妇女诱骗到事先修好的山洞里,糟踏后方准其回家。后来,这伙人的胆子越来越大,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蒙面入室抢人,藏匿洞中长期不放。
如此一来,周围的百姓自然是愤怒不已,他们联名将此事告至官府。不久之后,官府派来数百名兵将,把长春观上下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兵压境,道观里的匪徒只好束手就擒。官兵打开山洞救出了受苦的妇女后,随即便点起一把大火,将整个长春观烧得片瓦无存。
神奇的是,就在长春观被烧毁的当日下午,寺沟沟口的石崖下突然来了四个大汉向村民打问到安边的路程。百姓告诉四个大汉说:“安边距此数百里,得走好几天,于是盛情地将他们留下住宿。”哪知次日清晨,早起的村民看到村东的石崖下多出了四尊罗汉像,那面容宛然就是昨日问路的大汉。人们惊喜万分,都说这一定是安山寺神灵来此显化,实乃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幸事。于是大家便出资、出力,在石崖上开凿石窟,新建了一处寺庙,并取名“花石岩寺”。
后来,当地信众又将长春观供奉的三清殿迁入花石岩寺的石窟,实现了佛道融通,距今己有600多年。
天成花石人凿古窟
或许有人会认为传说多为不羁之谈,实不足信,但据长期从事陕北关帝信仰文化研究的李春元先生考证,官府捣毁长春观的传说,应该是确有其出处。原来在洪武六年(1373年),傅友德曾大军进驻绥德,得知相关情况后,立即派兵围剿,使得曾经兴旺无比的长春观毁于一旦。但没有长春观的废弃,又何来花石岩寺的兴盛呢?
在查阅花石岩寺的相关资料时,记者曾看到该寺还有一个“华石岩寺”的叫法。刘玉基对此进行了解答:“花石岩寺的得名,是因寺庙所在的东山山岩因为石质的原因,加之常年的自然风化、水蚀,自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造型、图案及花纹(当地人称之为‘花花眼眼’,意指山石奇形怪状),‘花石’便因此而来。后来,人们也就将寺庙所在的山岩称为花石岩,而寺庙也因此被称为花石岩寺。”
在刘玉基儿时的记忆中,当年的花石岩寺开凿有三大洞窟,最大的有7米见方。石窟之内,供奉的是三大古佛、十大弟子,单是守殿的四大天王,便高3米有余。清朝中叶,因全国兴起了敬奉关公的热潮,花石岩寺也在洞窟南侧建起了关帝庙。因为人们笃信“老爷庙”里的关公,时间一长,老爷庙也成了花石岩寺的代称。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寺庙中还仍有僧人主持。
“文革”时期,花石岩寺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就连寺庙所在的花石岩自然景观也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受到了损毁。及至后来开山取石,整座寺庙可谓是惨不忍睹。改革开放之后,庙会信众在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寺庙的修复过程,时至今日已颇成规模,形成了以旧时古佛殿石窟、十大弟子殿石窟、太上老君殿石窟为主(地势最高),关公殿、弥勒殿、财神殿、娘娘殿、药王殿、四大菩萨殿、真武祖师殿、文昌殿、瘟神殿为辅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气势古朴雄伟,蔚为大观。
碑铭史事岁月如歌
花石岩寺关公殿北侧,至今还树立着一通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的《重修建长春观碑铭》。前文中我们讲到,长春观于明朝初年被付之一炬,这通石碑也便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它幸运地躲过了粉身碎骨的劫难。上世纪80年代,当地信众偶然间将其发现,使得它再次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重修建长春观碑铭》的碑文由银川府张正臣撰文,江南府冯舜卿书丹,其内容讲述的是长春观(王重阳弟子丘处机道号长春子,此观应属全真教派)开山道人杨志道及其弟子刘道柔的事迹。
杨志道祖居镇川一带,自幼慕道修真,在玉泉山(即安山)修建了长春观。此后,杨志道被“长教太宗师”赐道号广德子。杨志道79岁那年,他召集众门徒说:“我年事已高,本月廿九日就是我的归期。”众人都以为他在说笑,不以为然。廿九日那天,杨志道洗漱整衣,殿前四方礼毕,索纸笔挥而书云:“八十尘中欠一年,平生乐俗学神仙,九转大川功行满,青霄有路独升天。”写毕便返回净室,曲起胳膊,头枕在胳膊上面悄然而化。
杨志道门下大弟子刘道柔,同是“此邑祖居,长年七岁,语言出俗,不与群戏,颜面异常,舍施出家,礼真人为师”。此后,长教太宗师也赐其道号逍遥子清虚大师。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初六,山西洪洞突发地震,陕北地区同样受灾严重,长春观的新旧殿宇也被尽数摧毁。此时,刘道柔率领众人重修观内三清殿三间、山门三间、左右云堂八、九真灵宫四间及厨房客位五间,历时三年乃成。
在今日看来,此碑所记内容无非是为长春观杨志道、刘道柔师徒“歌功颂德”,但细细思之,却可知全真教在陕北的传播历史甚为久远,或许这可为白云山全真道教的起源提供一定的借鉴。
此外,此碑背面还有《本观出家道众》及《本观常住田产》等相关内容。《道众》部分讲述的是出家道人的父母名讳等内容,其中有刘道柔、刘道□、刘道彪、史可□、□可顺、温有道、何有德等;《田产》部分记载长春观养善地除无定河川地、观西石崖(应为花石岩)下外,竟还包括了绥德州以西大里(理)河地区的土地,当年长春观的影响从中也可见一斑。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