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触动并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激情——13亿华夏儿女,960万平方公里版图,各行各业,角角落落,为自己的梦想呐喊,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为“中国梦”筑基夯土,增砖添瓦。如此,一个民族的脊梁正在挺直,辉煌就在前头!
《榆林文旅梦》便是在这样一个放飞梦想的时代里诞生的,她以“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纲领,以文化生产力为驱动,实现城市转型升级、产业均衡发展、绿色GDP增长的西北最大地市级文化投资企业的第一声呐喊。
她不是空口号,也不是宣传报,她是榆林市政府、陕文投集团携手能源巨头、民营资本共启陕西旅游北大门的“出师表”,她是榆林文旅公司繁荣榆林文化、成就文化榆林的“军令状”。
她是让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了解榆林文旅事业、支持榆林文旅事业,并见证在这一片梦想的蓝天下,一支文化新军的坚定决心和奋斗历程。时代强音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一年后,十八大顺利召开,文化建设的意义被再次重申——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两次会议的共鸣,一个时代的强音。
对于“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文化中外名城”的陕西而言,这一强音,无疑又是一种福音、一种肯定、一种鞭策。
早在2008年,为破解文化资源“大而不强”的尴尬,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已率先提出“文化强省”战略,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到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009年6月,以“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使命的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通过短短的数年发展,已成为全国省级最大文化产业投资企业,主营范围遍及影视剧、书画艺术品、文物复仿、文化演艺、广告传媒、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及文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管理运营等全产业链。
2012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提出,要推动陕文投集团与榆林市政府合作,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推动资源转型发展。随后在陕文投集团董事长段先念的带领下,榆林项目筹备组第一时间奔赴榆林展开全面考察。
进入2013年,《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及重点项目文化策划、概念规划方案相继出炉。
2013年9月,由陕文投集团、榆林市政府发起,联合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商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注资的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文化巨擎联手地方政府、能源企业、民间资本共襄文化事业,开国内之先河。而注资14亿元,更是让榆林文旅公司从诞生之初就在西北最大地市级文化旅游投资企业的光环笼罩下成长。
光环,亦是激励前行的动力。
我们的使命是:繁荣榆林文化,成就文化榆林。
我们的定位是:榆林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平台、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文化旅游推介平台、文化项目投资平台。
我们的理念是: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赢在眼光、胜在思路;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大产业布局、大项目带动、大资源整合、大资本运作;繁荣是大方向、利润是大目标、投资是大前提、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核心资源、文化产业是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投资是核心价值。
我们的精神是:求实创新、严谨细致、激情超越、铸就辉煌;崇尚奉献、鼓励创新、提倡实干;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创新。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很多……
此刻,作为一支文化新军,榆林文旅正激情波澜、思潮涌动。
不过,我们并不急于向世人表白什么,说明什么,我们的初衷是,尽可能凝聚更多的力量,去迅速洞穿文化在榆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国传奇
北国风光,传奇榆林。关于她的精彩桥段,亘古延绵!
四千年前,榆林神木石峁古城问世,刷新了中国史前文明的高度。
四千年间,作为中原文明与游牧文化大冲突、大融合的枢纽之城,这里相继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杨继业、折可行、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留下了统万城、红石峡、镇北台、榆林古城、府州古城、吴堡石城、波罗古堡、麟州古城、高家堡古城、盘龙山古建群、白云山古建群、二郎山古建群、石摞摞山遗址等不胜枚举的历史烙印,残垣不倒,千年耸立。
四千年后,红色文化在榆林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中国革命进入最关键的时候,毛泽东在清涧县袁家沟写下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时隔数年,他与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在米脂县杨家沟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并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
同样瞩目的,还有榆林民间艺术。黄土高原与大漠草滩相依共存,万里长城与滔滔黄河蜿蜒而过,独特的地理面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以及漫长的历史传承演变,在这里孕育出火热的民风民俗。
例如,仅整理在册的榆林非遗项目就达1349个,信天游、秧歌、唢呐、榆林小曲、横山腰鼓、绥德石雕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惊叹于这座城市文化资源的富饶之余,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这些资源大多处于原生态,产业化水平严重滞后,资源价值难以兑现,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旅游观光和消费购物潜力亟待挖掘。
无可回避的,榆林面临着文化资源“大而不强”的尴尬。
特别是过去的10年,这座城市藉以高速发展的能源经济,GDP总量增长24倍,一跃成为陕西省第二大经济体,而文化产业增值比重被稀释到不足1%。单极经济引擎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事实上,放眼全球,能源城市转型发展不乏成功案例。
美国西雅图,以木材加工、矿业开采立市,后孵化波音公司,并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创业环境引进微软等大型企业,成为科技引领城市的典范。
英国伯明翰,煤炭兴市,后利用工业时代遗留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服务业,如今依旧保持着老牌大城市的地位。
转型发展并非固定路径。
只能说,上述成功,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拥有勇于转型的气魄,以及选择了自身优越的资源禀赋作为“二次创业”的出发点。
由是,榆林选择发力文化旅游产业,与能源化工产业一起组成城市发展的“双引擎”,亦成必然。
天时——“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时代强音;
地利——榆林富集惊人的文化资源;
人和——榆林各界与榆林文旅团队精诚协作,一道致力“繁荣榆林文化,成就文化榆林”的决心。
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
逐梦榆林
我们扪心自问,未来榆林,将以一幅怎样的文化卷轴呈现给世人?
也许是歌剧院上演的《图兰朵》;
也许是榆溪文化公园摩天轮上孩子们的尖叫;
也许是榆林古城游人如织的繁荣;
也许是主力百货店里一款名贵的兰蔻香水;
也许是汽车公园沙漠赛道上的极速狂飙;
也许是信天游一次全球巡演前的周密筹备;
也许是正在波罗古堡影视城举办的一场明星云集的电影开拍仪式;
也许是正在文化艺术中心召开的一场全球能源会议;
……
很难回答,因为有太多的画面、太多的可能在脑海闪现。
也许第一天征服游客的,不是别的,正是不胜枚举的塞上风味美食。铁锅炖羊肉、炸豆奶、桃花水豆腐宴、羊肉沙盖拌疙瘩、黄米酒……那么,我们何不妨整合当前“有实无名”的榆林特色风味资源,打造榆林最具规模的生态美食产业链。
历史的长河记录了榆林在华夏民族发展演变中的足迹,从龙山文化到秦、汉、西夏、宋、元、明、清,民族的坚韧性在那些不计其数的、甚至未被载入史册的防御、战争中凝炼而成。
历史给了榆林文旅一次伟大的创造机会,在未来的榆林,我们能不能运用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展示历史,给游客提供一次生动了解民族曲折成长历程的穿越之旅?
旅游型城镇化日渐成为中小城市突围崛起的新路径,我们也可以依托榆林散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地貌资源、民俗艺术资源,开发历史遗迹名镇、名人故里小镇、自然观光小镇、休闲度假小镇、工艺体验小镇、美食文化小镇等,并使之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回流互动,平衡发展,从而逐步释放榆林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红利。
比如,榆林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传说王昭君出塞落泪化成,近年来正面临水位下降之虞。我们能不能投资修复、保护、开发,复制一个像迪拜那样“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水”的度假区呢?
迪拜酋长有一句话,“当石油没有的时候,我们还要生活。”
今天看来,这句话的底气足以飞跃哈利法塔顶。
因为抛去占GDP6%的石油收入,迪拜,依然是迪拜。
我们不敢奢望攀比迪拜,因为世界上很难再有第二个迪拜,某种程度上,那里正在成为世界一个著名的旅游中心。
我们矢志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项目带动,塑造市民新生活,创新文化新体验,打造城市新板块,传承历史新展示,从而将榆林打造成为呼包银榆经济圈的文化旅游中心,甚至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物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对游客而言,它是讲述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故事书;对居民来讲,它是维持这座城市安居乐业的教科书。
但是,这样的城市文化,在中国让老百姓说好话、赞美的不多,更多的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文化被经济远远抛在身后。
未来的榆林,能不能让中外游客称奇,让本地居民自豪?
我们深知,要做好这一切工作,仅凭工作热情、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文化产业中的经济问题、规划问题、结构问题等。
同时深知,文化产业的出路,离不开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文化与民生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文化与城市本身的结合。
因为榆林文旅不是开发商,不是承包商,也不是建筑商。
榆林文旅更是有志于开创文化引领能源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的探路者。
榆林文旅为榆林而生,离不开榆林的滋养和支持,榆林也将因榆林文旅而变,呈现给人们更多的期待!
(策划:卢涛组稿:赵洋卢峰师安鹏)
编辑:秦人
|